天才的背面往往是一个疯子!
当我们谈论到惊悚电影的时候,希区柯克一直都是一座永远无法绕过的高山,甚至大多数时候只能抬头仰望,企图能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远的风景。
在希区柯克众多的伟大作品中《惊魂记》既不是制作费用最昂贵的的影片,也不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影片。但这部制作成本仅仅80万美金的看起来像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犯罪猎奇电影却成为了他影响力最大的电影。
在同类型的影片里《惊魂记》的精神病犯罪可以说是一个创举了,但影片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故事本事的魅力,尽管故事是一部电影的核心。
与之相反的是,当时看完希区柯克的初步剧本之后没有投资人觉得这是一个足够吸引人,可以赚钱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希望希区柯克只有80万美金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事实证明希区柯克是对的,当然我们都知道或许也只有在希区柯克的执导下它才能成为一部出人意料的成功电影。
在谈论电影为什么成功的时候,希区柯克这样对采访他的特吕弗说:“刺激观众的不是故事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震撼的纯粹是电影本身。”
这句话其实很好的体现出了希区柯克对自己拍摄电影的自信,与其说他是在拍摄电影不如说他是在“戏弄”观众。他总是让你知道的比电影里的人要更多,但往往又让你选错了答案。他喜欢惊悚电影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恐惧直达观众的内心,或许在他眼里观众恐惧的尖叫就是对他影片最好的赞美!
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以故事的悬疑性著称的《惊魂记》的情节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要知道电影上映的为了不让剧情泄露,据说希区柯克把当地所有的原改编小说都买光了。当然如果到现在你依然还不清楚影片讲述了什么,我建议你最好先去把电影看完在继续阅读这篇文章,毕竟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很多看完电影之后觉得影片着实有些乏味的观众会好奇,这就是最伟大的惊悚影片之一?
对于我们这些几十年后看惯了各种杀人变态,以及经历了无数血浆片洗礼的观众来说,即使是作为电影大师的希区柯克现在想要拍摄一部满足我们胃口的电影也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惊魂记》是他1960年的作品。
然而这并不意味了它已经被时代淘汰,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今天那些所谓的恐怖惊悚电影还退步了,它依然能够诱导,惊吓我们,即使没有一个真正血淋淋的镜头。
影片给观众的第一个惊喜就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影片还没到一半作为影片女主角的玛丽莲就被杀了。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让这一刻的到来希区柯克费了很多功夫。
影片开头的幽会,不断出现在镜头里的4万美金,逃跑路上遇到的警察,玛丽莲换车时的局促不安都让观众误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围绕着这4万美金而展开的惊悚故事,人们开始担心玛丽莲会不会被抓住?甚至即使在女主在浴室被杀的时候我们依然这么认为和钱分不开关系,当然在故事的后半段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笔钱了。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便是那个著名的浴室刺杀镜头,在当时的审查制度下,据说这段40几秒的镜头让当时很多女士不敢在浴室洗澡。现在镜头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的是,整组镜头完全没有刀子进入身体的画面,也没有女主遍体鳞伤的镜头,希区柯克用了近一周的时间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几百个镜头,再通过极其出色的剪辑技术营造出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最后也只是用血水流入下水口以及玛丽莲眼球的特写的象征镜头表现了死亡。可以说,之所以它能成为如此成功的凶杀镜头取决于希区柯克高超的场面调度和艺术手法,当然那些死亡前的气氛酝酿也功不可没。
这种对惊悚元素如此成功的运用在后来著名导演斯比尔伯格的《大白鲨》也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要知道那头没怎么在镜头里露面的鲨鱼可是让当时美国人不怎么敢去海滩旅游了。
通过女主角的遇害,希区柯克成功的在影片的中段替换了电影的主角。博金斯扮演的诺曼平静和善,在被侦探盘问时局促不安,张口结舌这让不少代入主角的观众产生了同情之心。
在电影最大的谜团揭开之前,希区柯克继续给观众设下陷阱——杀手应该是母亲,其中无论是诺曼和母亲的争吵还是私家侦探被杀的剧情都是如此。而借由他人说出诺曼母亲早就死了的事实也不过是为了让观众更加迷惑(看完电影会觉得电影早就说了,我应该猜到的感觉)。
在转过母亲的身体之前,我们似乎都坚信那就是凶手,而真相和猜想之间的差距在恐怖的头骨(恐怖元素)面前效果最大化。我们似乎有一种被“玩弄”了的感觉,而事实的确如此!
在谈到那个心理医生解释诺曼行为的结尾的时候,很多人也许会觉得有些格格不入,而影评家罗杰在谈到这段结尾的时候认为只保留医生开头对诺曼双重人格的解释,然后把后面详细解释的剪掉,直接切到最后母亲的声音以及那个堪称经典的诡异笑容。
很多电影可以很成功的吓到观众,但只能维持几秒、几分钟、在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就早已遗忘,而《惊魂记》却直指我们的内心,名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