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田的守望者》发表之前,塞林格还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美籍作家,并非广为人知。他的盛名,全因这部《麦田的守望者》而起。这部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声名鹊起,轰动了整个社会。并成为美国20世纪的文学经典。
这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不仅给成千上万正处于迷茫彷徨之中的年轻人以心灵的慰藉,而且也让塞林格一举成名,跻身于美国的重要作家之列。
尽管在盛名之下,塞林格神秘怪异地选择了与世隔绝般的隐居了半个多世纪,但却并没有影响这部长篇小说在全球的远播和经久的盛誉。
时至今日,不管人们怎样地去认定和评价塞林格,但都不可否认这部《麦田的守望者》,在全球所产生的广泛而又巨大的影响。当年的《纽约时报》,曾将阅读此书比喻成“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迄今,它的全球发行量早已超过了6000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经久而不衰。
《麦田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而又广泛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它贴近和顺应了时下“懦弱年代”的社会变迁,着笔于青少年内心的那种迷茫、困惑、彷徨,以及破灭了的幻想。正如译者孙仲旭先生在2010年塞林格逝世时说过的那样:“一读之下,竟与书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有息息相通之感,他的愤怒就是我的愤怒,他的迷惘正是我的迷惘,他的欢乐也是我的欢乐。”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也曾说过,《麦田的守望者》,是一部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书,“ 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整代人——毋庸置疑,还将影响更多代的人,尤其是16岁至20岁之间的年轻人——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文坛,当代一批先锋作家就深受其用。”
因此有人说,没有美国的塞林格,就没有中国的王朔和王小波。如此之说,也许有所偏颇,但他们的受之影响,是有章可循的。
我读塞林格,最喜欢的还是《麦田的守望者》之书名及其深刻的寓意。
书中的主人翁霍尔顿,是一个苦闷彷徨的少年,他用消极放纵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既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却又无力去与强大的社会相抗衡。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不妨引出书中霍尔顿的期望之言: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由此可见,被人们误解的霍尔顿,并非叛逆,亦非“垮掉的一代”。他只是本能地不适应他身处的那个现实的世界。因此,他怀疑与逃避,宁肯与之隔阂和对峙,也不肯去接受成人世界的种种虚伪……
青少年的心,总是息息相通的。不管社会、民族与国情的怎样不同,也不管时代与社会的怎样发展与进步,青少年的问题,都永远是社会最复杂、最敏感和最最牵动人心的。因此,青少年的心灵波动和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我们当今的时下,在我们那些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多地开始独立地主宰着家庭,并逐步过渡而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时,多么需要众多这般的“麦田的守望者”。
今天的“麦田”,依然是成千上万孩子们放牧童年和放飞心灵的乐园。而现时混账的悬崖,却已不再是那种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悬崖了,而是种种享乐和“娱乐至死”的诱惑。网迷、网红、网恋,以及追星与羡富等等,都是危及青少年成长和身心健康的一道道悬崖。如果没有更多的担负着神圣值守的麦田守望者,不知道要有多少单纯幼稚的生命会误入迷途,而失足于悬崖。
守望麦田,就要用读书、倡导读书和热爱读书,以及所有的正能量,去构筑起一道道慈爱的警戒线,温暖地去呵护那些纯真而又可爱的生命与心灵。
我原做这样的一名麦田的守望者。
亦期望我们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以及全社会所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能成为今天的“麦田守望者”。自觉、值守、担当与胜任。
2019.8.21再读《麦田的守望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