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对技术的把握
主体对技术的把握即技术的运用或操作。
技术的运用或操作指运用技术规则或技术方法操作技术设备或机器,也包括某些复杂的工具。
当对工具、机器、设备的运用或操作的效果的规律性或确定性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当这样的规则或方法的复杂程度达到了理论知识的范畴,这样的规则或方法通常也被看作形成了技术,这就是技术操作或运用意义上的技术,是对技术方法或者机器设备、工具或物质的规律性的利用。比如开汽车就是一门这样的技术。再如铁路信号操作终端各种按钮或操作命令的不同使用的规定也体现了技术规则。
技术规则是运用或操作技术设备的、由制度性和程序性规定组成的成系统的原则或规则,其效果主要是由人为操作的因素决定的。技术规则包含对技术方法的运用或操作。
一,把握的目的或效果及其性质
这种把握的目的及性质是:
掌握、改进或制定技术规则,并且运用它和技术方法、物质操作技术设备、机器或工具进行物质生产及提高其效率或效益或者安全性等,具有物质功利性和伦理功利性。
效率或效益这样的目的,其性质属物质功利性;而诸如安全、健康、人性化这样的目的,其性质属伦理功利性。物质功利性包括维持机器、技术设备、工具的性能。伦理功利性应当具有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指实现伦理功利性应限定在必要的限度内。如为了实现安全,技术性的规章也没有必要繁冗、苛刻。
这种把握的效果是客观的,即规律性或确定性的,因为它的把握对象是客体,具有规律性或确定性(技术规则也以规律性或确定性为基础)。这种把握所追求的目的或效果应是好的规律性或确定性。
二,把握的对象和把握对象的性质
把握的对象:技术设备或机器及其外部条件与技术方法或技术规则结合起来的整体。
机器或技术设备具有物质性(进一步概括是规律性或确定性),技术方法也具有规律性或确定性,技术规则具有规则性,外部条件也具有规律性或确定性,整体具有规律性或确定性或者规则性,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可利用性。
技术规则能够实现把握目的的必然性远不如技术设备或技术方法那样强,因为它是人为制定和人为操作的。
换言之,主体对技术把握的技术内容可分为规律性的和规则性的两类。
外部条件指位于机器、工具、物质或技术设备外部且与其有客观联系的条件。
主体对技术的把握,应当控制或预计外部条件。
这种把握以认识“真相”等为理论前提。
“真相”等包括技术方法或机器、设备、工具的规律性。如果不能认识“真相”等,或者“真相”等是不确定的,或者“真相”等是事后才能确定的,那么就需要用实验或试验、试探的方法来确定“真相”等,或者用洞察或洞见的方法来假定事实的“真相”等并验证,以避免事实带来的坏处或者促使有好处的事实的发生。比如你使用某个机器或某个计算机软件,但又没有说明书之类,你就只能试探着使用了。说明书之类提供的就是技术的“真相”等。
三,主体因素和对主体意识的要求
对技术设备及技术方法来说,主体因素或主体意识只能有认知能力和适当的思想观念,而不能有意志力、性格因素、主体条件之类,否则就不能保证规律性的准确运用。
对技术规则来说,主体因素或主体意识还应当有自觉性。
适当的思想观念指求真务实的思想或观念、规特思想或观念、功利思想或观念与利用特点和规律讲求功利或效率等的功效思想或观念。
对作为主体的意识的要求,要同时具有客观性、利用能动性和自觉性。
客观性指要遵守机器或技术设备或技术方法这些客体、物质的规律性,不能有除认知能力和适当的思想观念外的主体因素。
为了保证主体意识的客观性,应当避免位于把握主体外部、与把握对象无关的外部条件。
利用能动性,指主体对技术设备或机器、工具的性能或者技术方法要充分利用,对技术规则要充分利用。性能即物质或者技术设备或机器的规律性。利用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技术设备等的性能及技术方法和技术规则来提高效率或效益。
自觉性指要充分认识到技术规则对实现把握目的的利弊,包括要遵守技术规则的限制,以实现伦理功利性。
比如驾驶汽车的技术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规律性的,一类是规则性的。
对第一类技术,驾驶员应当了解汽车的各种性能即规律性。在驾驶汽车运行时,他要充分利用汽车的规律性,这是对他的利用能动性的要求。他的意志或能力必须被限制在汽车的规律性的范围之内,不可能突破这一范围,或者说如果突破就会损坏汽车的性能。汽车的性能即规律性,具有客观性,他应当遵守这一客观性要求。
第二类技术指那些出于安全考虑而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是规则性的。驾驶员应当了解掌握这些规则。在驾驶汽车运行时,他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则,这是对他的利用能动性的要求。这些规则是政府制定的,对驾驶员来说,他应当自觉遵守这些要求,他的意志应当被限制在规则之内,否则就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此时的意志属于事务性无他活动的意志力)。
四,方法论
1,该种把握的思想观念方式是建立或明确求真务实的思想或观念(包括态度)、规特思想或观念、功利思想或观念和功效思想或观念。
2,观察、试验或实验、实际的运用或操作、记录统计等实证性的方法。观察指观察机器、设备的状况和环境的状况。没有试验就不能充分掌握机器、设备的性能,尤其是练习或培训的时候。实验是严格掌握、控制外部条件的方法。没有记录统计就不能客观地检验把握的效果。实验和记录统计才能使把握或检验达到准确甚至精确的程度。
3,规定性的量度标准或指标、程度上和本质上的区分标准、规定、规则或制度。没有量度的标准或指标就不能在技术上(这儿的技术是与原则相对的技术)区分把握效果的好坏。
4,物质功利性和伦理功利性的概念或范畴、原则、规则或制度,即技术性的规章制度,也即技术规则;或者是运用或执行技术规则操作机器、设备,实现技术方法的规则性方法论。要实现把握的目的,仅仅依靠机器、设备本身的性能是不够的,还必须规定一套具有系统性的原则、规则或制度,并且要遵守它。对于驾驶汽车来说,交通法规、保养维护的要求,都属于技术性的规则。这种技术规则具有不同于规律的规则性:它效果的发生与否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人为的操作或执行。而规律的效果的发生与否和实现程度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即本质。
技术规则或规则性方法论应以技术设备或机器及其外部条件与技术方法或技术规则的规律性或确定性为基础。
5,提出假定进行求证的方法。对技术的运用或操作,在有些特殊时候,也需要运用假定真相进行求证的方法,如“真相”不明时,如技术设备在试运行时,如处理故障时。
6,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反复的学习、练习和实际运用。
主体对技术的把握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性方法和规则性方法。
五,检验或评价
1,主体:自己或第三方。第三方代表客观公正的立场。
2,对象:技术设备等及技术方法、技术规则及其效率或效益或者安全性。关于技术方法和技术规则的理论、观念、说法的逻辑性、解释性和意义,以及技术规则的必要性,通常只是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还有方法论、主体因素。
3,方式:检验的方式是在实际运用中检验,或者用试验或实验的方法,即实证性方法,与程度上和本质上的区分标准、量度标准等。评价的方式是理论或议论的方式。
4,寻找原因:如果检验或运用的结果不正确或不理想,就要判断检验的方式或方法论是否合乎规范,主体意识是否合乎要求,检验的对象是否有问题等。
5,检验或评价的标准
应以功利性标准为标准,即以事实和数据为标准。
六,相信
1,相信的界定:在主体对技术的把握中只有相信。相信是把握前对方法论,经过检验后对技术设备等和技术方法、技术规则能够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效率或效益的信任。
2,相信的对象:技术设备等及技术方法、技术规则及其效率或效益或者安全性等。
3,相信的主体:自己或第三方。第三方代表客观公正的立场。
4,相信的理由
A,是检验或实际运用的结果;是技术设备、技术方法等及其效率或效益或者安全性等能得到好的验证,且验证是可重复的。
B,技术规则、技术方法或相关的理论、观念、说法等具有解释性和逻辑性。解释性指能够解释各种现象。逻辑性指这些理论或方法等本身和在解释现象时合乎逻辑。
5,相信的方式
与方法论和相信的理由相一致,相信的方式也应归结为实证主义、规则性的理性方式,即实证理性、规则理性的方式。
附:
《铁路技术操作规程》就属技术操作或运用意义上的技术规则。它所利用的关于列车运行的技术方法是保证在同一时间同一区间(或闭塞分区)内只有一个列车运行。这样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安全性。要想提高效率,只能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区间或闭塞分区的数量,或者是减少区间或闭塞分区的占用时间。这样的技术方法具有客体的实在性和正确性。而其它内容是运用这一技术方法的技术规则。其条文的得出,应当符合客观性和必要性的要求。其条文得出的方法有两种:一,根据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应当是客观性的;二,总结经验教训,应当是实证性的。这样的技术规则如能得到遵循,必须具有逻辑性、可操作性、必要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