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穿着大红锦面的袍子,手里的夹子轻柔的拨弄着火炉中的碳,倚在铺绒的椅子上。
图 1 清掐丝珐琅彩手炉
在等看实验仪器,这可能也是化学生的悲哀吧。另外实验室禁止明火,嘿嘿嘿。
先别急着悲哀,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高等研究学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关于碳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常见的碳材料从高中我们就开始学起,丰富多变的碳结构给无机和有机化学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因参杂了不同的杂质元素导致了金刚石不同的颜色变化,当氮原子对整体结构进行参杂时,金刚石吸收蓝紫光,而产生黄色,红钻因碳晶体结构发生扭曲,而发出的红色。
然而在那个精工细作的年代中,人们可没有那么无聊去关注它的发光原理是什么。要是他们知道天上的月亮只不过是一块孤独的石头,他们会作何感想。
在那个闲着无聊会玩的时代,就是用来取暖的碳都有一百种花式玩法,在第一章拾遗中不再进行古代制墨的小随笔,虽然他也是碳材料,但是不好意思,篇幅不够,下回再叙吧。
《琅琊榜》中的王公贵族摆弄的兽金碳或者银屑碳,长苏哥哥手捧暖炉的样子是不是招来一群迷妹呢,然后带着一股松枝清香。
古代奢靡风格,肯定少不了变态,有围妓取暖,但想有一群女子团围自身,但愿长相厮守。但是还是要骂一声,淫贼。
好像李老师,李清照女士是最为怕冷的一位,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先生,您显然没有选择合适的碳进行取暖啊,不懂化学,不懂化学。
盛唐的奢华,那是流淌在达观贵人的每个毛孔之中。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
看到这条文献记载,不津津暗喜,看来中国是碳纤维制备的老祖宗。不信你看,瑞碳的坚硬如铁,说明瑞碳的强度较高,瑞碳之中的石墨碳网结构很完善,可以发现制碳工艺是十分先进的,碳化炉中的空气氧含量控制很好,并且瑞碳具有热值高,并且无烟的燃烧结果,说明碳材料具有较好的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能力,瑞碳表面分布的微孔可以很好的促进燃烧过程中氧气的渗入,并且所含杂质量和水份含量极少,所以生烟极少。
不错,讲究。
不同形状的碳,把木材和着香料做成瑞兽形状,比如说凤碳,以炭屑用蜜捏成双凤,至冬月,则燃于炉中。不停的感叹老祖宗真会玩。
当然贫民是用不起的,这些碳的使用在古代是严格按照等级分配。现在的清宫剧中总会有各种名词出现,如《如懿传》中的红萝炭。
这里粘自贴吧看到的清朝后宫用碳条例:
后宫的实际分例与《国朝宫史》是符合的。宫史规定:
日用
皇太后:红箩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后:红箩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贵妃: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贵妃: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妃: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
嫔:红箩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
贵人:红箩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
常在: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应: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可怕的封建社会,快让马克思爷爷拯救你们。
夏天为什么还要用碳呢?碳的微孔洞结构,使材料具有极为优良的吸附作用,在吸附色素和异味上有奇效。韩国是一个爱抄袭的国家,记得有一部关于陶瓷的剧,女主聪明的用了活性炭净水净化了下完雨后浑浊的井水。完了,又要被申遗了。
碳在中医领域上还有所用处,墨汁也是碳,陈毅小时候读书太过投入,把墨汁当成了麻油。幸亏不是现在,古代的墨是一种加了料的炭黑。
由于墨的收敛作用,对于鼻血吐血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碳化也是中医药中一种重要的炮制方法,经过碳化的药材在药用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荷叶碳,可以看《本草中国》中的详细记载。荷叶碳还有减肥的作用,妹纸们是不是很动心,但是这个效果网上传的有点邪乎,不能偏听偏信啊。
嗯,这些就已经差不多了。再多我也不知道了,在这个换季的时间,妹子要注意保暖。守护小手手。雪原拾遗下回再见。
进击的化学生,绝不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