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个小视频,内容是阐述“布鞋”的制作过程。给了我一些感触,让我想外婆了......
我是一个90后,我与大多数90后相同但也与他们有些不同。估计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吧~
小时候妈妈要上班,按照现在的话说是给我和弟弟挣奶粉钱,但那个时候妈妈应该是给我们挣饭钱吧~所以小时候都是外婆照顾我们,有的时候想想,好像我身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外婆身上学到的吧。外婆,没有上过学,到现在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也还好她至少会写自己名字和认识阿拉伯数字。外婆没有上过学,所以这一辈子就没有工作过,如果非要给她安一个职业,我想她应该算是一个踏实勤劳,优秀的农民。在我心里,农民这个职业很高贵,也只有他们那一辈人才能踏实勤劳的干一辈子,不埋怨不卑贱。
布鞋,我小时候每年都会有一双新的,虽然都没有穿出门过,但外婆每年都会坚持给我做。我并不是不好意思穿出门,是因为眼看外婆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布鞋,我一点也不舍得穿着踩地上,所以到现在我穿着布鞋走过最多的地方,应该是我的床。
外婆的朴实和勤劳,也逼得我不能懒惰;小时候外婆做鞋,我总会帮上一些忙,渐渐地喜欢上了帮忙。外婆拿着棉线出来,我就会跑上前,做那个移动的点,一圈两圈......将细细的棉线重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结实的粗线,重叠完毕,外婆就会拿出特制的“蜡”,小小的我,腿脚灵活我,于是就负责一遍一遍的用蜡包裹着棉线来回拉,这样将许多细小的线聚集成一根完整的较粗的线。这个线是拿来纳鞋底的时候用的。
小时候没有浆糊,好像是用什么粮食的粉末搅拌成的。小时候,剪鞋底、贴鞋面,就是我的手工启蒙课吧。虽然比不上现在的五颜六色的彩纸,但好像纯白的鞋垫,黑色的鞋面却别有一番滋味。我深刻地记得,外婆有一本鞋底和鞋面的样本,那个样本原本是一本毛笔临摹书,随着样本的增加,原本只有3、5毫米厚小册子,最后大概超过了3厘米的厚度。到现在应该也还在外婆的小箱子里(这种小木箱子,我妈也有一个,外婆和妈妈都是拿来锁一些她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妈妈用来珍藏家人的照片,外婆用来珍藏她的各种“宝贝”。据说这个箱子都是出嫁的时候妈妈给女儿的。那天我妈还跟我开玩笑,说是到我结婚也给我买一个。哈哈哈)
比起现在的手工课,我总觉得我那个时候更有趣,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乐趣吧!
接着谈外婆,外婆虽然没有文化,但出门却很频繁,那个时候外婆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往返老家和外公工作所在城市,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只有公共汽车,而且班次极少。在我印象中,直到我小学的时候(差不多零几年),老家往返外公工作城市的班车也只有一早一晚两趟。那个时候,我们多数是得坐清晨的车回来的,因为回来晚了从市里就没法回到外公工作地,那时候酒店行业并没有兴起,要么走回去要么借宿别人家。但基于外婆要强的性格,我们多半是不会麻烦别人,也尽少给自己麻烦的,所以必须赶清晨的车成了外婆的习惯。外公退休后,外婆外公就回到老家乡下住了。但我们,却在外公工作的这个城市留下来了。到现在,外婆也经常一个人往返老家和我们这边,总是风风火火的来,潇潇洒洒的回去。小时候内向的我早已灰飞烟灭,延习外婆的性格,我也从不畏惧。外婆用言传身教的告诉我,路在脚下,也在嘴下。外婆即使不识字,但出门的时候从来没有迷过路也没有找不到家。因为她如果有疑问,想去某个地方却不知道坐什么车,或者不认识写着目的地的字,她都会客客气气地问路人。也好在那个年代的人比较热情,只要你开口,他知道的他能帮你的他都会告诉你。
突然,想那个淳朴的年代了,突然想我的外婆了,没有用一个字却教会我许多许多东西。突然,我想起外婆的布鞋了,一针一线,每一双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鞋。去年谈了一个北方的男朋友,外婆问我他穿多大码的鞋啊~我知道外婆是想给我的他亲手做一双鞋。外婆总是说,“趁我眼神还好,把你结婚以后要穿的布鞋全给你做好。”每次回老家,她就指着她的那些布料告诉我,这块料子红彤彤的要拿来做结婚穿的,这块料子做来你怀孩子的时候穿......我的外婆也许不会用语言表达爱,但外婆的所有行动都是在爱我。
外婆老了,外公也老了,我长大了~可是陪伴他们的日子却少了!有时间,真的要多陪陪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