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穿布鞋,特别是自家做的千层底布鞋。
在我的生命中有三个为我纳鞋底做布鞋的女人,这就是我妈,我外婆,我老婆。
1.
从我会走路起,我就穿我妈做的布鞋。
我妈把我抱起来,坐在她大腿上为我穿布鞋。那时的布鞋还是软底的,鞋面有鞋绊。妈妈帮我绊好鞋绊,把我放到地上,说:“走吧,玩去吧。”在她慈爱的目光中,我穿着她做的布鞋稳稳地走出去了。
后来我长大了,我就常常看妈妈做鞋。
别看我妈是个教师,可是回到家里拿起针线却完全是一个家庭主妇了。剪鞋样,拆旧衣服用米汤打“布帮”,贴鞋底,纳鞋底,做鞋面,上鞋面,每一样都能做得有模有样。
剪鞋样有鞋底样和鞋面样。我妈会用较厚的年画纸或是偶然得到的画报纸,按各人脚的大小来剪。鞋底分左右,鞋面要和鞋底吻合,这是一个技术活。鞋样好,做出来的鞋穿起来就舒服好看,反之,就穿着不合脚而且难看了。
打的“布帮”是用在鞋面上的。我妈先挑选一些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后拆成一块块布片,然后洗干净一块平整的门板,刷上米汤,再把布片贴上去。大块的旁边缀小块的,贴得严丝合缝平平整整。贴完一层又刷一层米汤,再贴一层布片。如是贴了3层,就招呼我:“东仔,帮我搬到太阳底下去。”我们娘俩就合力抬着门板搁在门前的凳上,等晒干了妈妈就把布帮撕下卷起来备用。
每逢妈妈在家的晚上或是星期天,她就会拿出碎布头来贴鞋底。先拿一块布帮剪成鞋底的模样,用白布条裹好边,粘上米饭刮成的糊糊,一层层贴上碎布。隔几层贴一块整布头,把鞋底连成一个整体。一般贴上二三层,妈妈会就着鞋帮边把碎布剪齐,然后再接着贴。贴到有半寸左右厚时,一只鞋底就贴完了,等晾干后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鞋底要用麻绳,麻绳是用苎麻搓的。把苎麻一丝丝的分开,泡在水里;拿一块瓦放在大腿上,一边加苎麻丝,一边搓,粗细一致的麻绳就源源不断地在脚旁延伸。不过妈妈一般不自己搓麻绳,没有时间。她总是在邻居家买几根用,有时邻居也会送几根。
有了麻绳,贴好的鞋底干了,妈妈就会用零星时间纳鞋底了。我多次看见妈妈坐在床前灯下或是厅堂里屋檐下纳鞋底。她左手捏着鞋底,右手中指戴了个顶针,拿着钻子和穿好了麻绳的针;在鞋底上用钻子钻一个眼,再从钻眼里刺进针,从另一面拔出针来不住地拉,就听见“唰唰”的穿过麻绳的声音。时不时的,妈妈会拿针在头发上箅一箅,或是拔不出针时用戴了顶针的手指顶一下针鼻。拉麻绳的手一伸一缩的,伴随着“唰唰”的声音就像是一种古典舞蹈,妈妈沉醉在她的操作中,我亦沉醉在这艺术性的画面中。
鞋面的设计是妈妈最用心的,因为这决定了鞋的样式好不好看,是不是新潮。先按鞋样剪布帮,再放大了剪用作鞋面的布。鞋面布大多是黑布或蓝布,有时也用灰色布或花格子布。当然,花格子布的鞋面是做给妹妹穿的。式样有圆口的、方口的、带绊的、两接头甚至是三接头的。
每做出一种新的样式来,邻居大妈总会惊叹:“啧啧,叶老师真是了不起,做的鞋这么新式,这么好看!”
我妈就会笑笑说:“来,我给你剪个鞋样,你也可以做这种样子的。”
上鞋面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难的。要把鞋面端端正正上在鞋底上,不歪不斜,不皱不鼓,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技术,且是要费时间的。妈妈做这道工序总是选在星期天,因为这天她休息,不用去学校,也不用备课改作业,可以全心全意地为我做鞋了。
她先用针在鞋尖和鞋跟处分别订上一针,然后从鞋跟处开始,一针一针地缝上。上到鞋尖处,鞋面要适当地皱一皱,但是皱要皱在缝进去的鞋底边,不能皱在鞋面的明处影响了美观,这就更需要耐心和技术了。每到这时,妈妈就会神情格外专注,左右手配合得分外默契,像是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穿上妈妈做的布鞋,特别合脚,特别舒服,而且,由于纳鞋底时针脚密,纳得紧,所以禁穿,一双鞋可以穿几年不烂。当然这与我穿得爱惜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知道妈妈做一双鞋太不容易了。
2.
冬天穿的棉鞋,就往往是外婆为我做了。
外婆还在铜鼓老家时,她总是给我们做好棉鞋寄过来;后来她到我家来跟我们一起生活了,我就能看到她做棉鞋了。
她有一个专用的鞋夹,可以把鞋底夹在鞋夹上两边同时纳底,也可以在鞋夹上上鞋面。
外婆用鞋夹时除了钻子、针、麻绳,还会用一个小竹筒,只见她右手用钻子在鞋底上钻,左手拿一个小竹筒在鞋底另一边相应的位置上按着,钻子钻过来,钻尖就穿进在竹筒内,不会伤着手了。
用鞋夹纳底或是上鞋面都是用两根针两根麻绳的。外婆先把穿好了麻绳的针插在衣襟上,再用钻子在鞋底上钻一个眼,然后两只手分别从衣襟上取下针,从两边同时穿进钻眼,两边同时拔出针,同时拉麻绳,“嘶啦嘶啦”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小合唱或是二重唱,更加入耳动听。
用鞋夹不仅操作起来轻松,而且效率更高,因为是双针双线,所以无论是纳鞋底还是上鞋面,都比不用鞋夹快得多。
棉鞋的鞋面比单鞋大得多,而且要絮棉花在里面,所以做起来更复杂。外婆做的时候显得十分神奇。她先把鞋面布和里子布的一边缝起来,然后翻过来絮棉花;厚厚一层棉花絮好了,外婆再变戏法似的一翻,软乎乎的棉鞋面就基本做好了,只等把它上在鞋底上了。
外婆是小脚,虽说算不上三寸金莲却也顶多只有四寸,她自己的鞋脚尖处真是尖尖的,像极了一只大粽子;为我们做的棉鞋却都是比脚略大,脚尖处显得宽松。
外婆说:“孩子的鞋不能挤脚的,棉鞋里还要穿袜子,更要宽松些。我是受够了包脚挤脚的苦啰。”
3.
自从我结婚后,为我做鞋的就换成我老婆了。
外婆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妈妈调到公社中学去了,工作忙了,她们都不能为我做鞋了。
我老婆还是在娘家做闺女时就学会了做鞋,她母亲她奶奶都是做鞋的高手,无论男鞋女鞋、单鞋棉鞋、小孩鞋老人鞋都做得非常好。她传承了祖上的手艺,给我做鞋当然是小菜一碟了。
她做鞋是更花心思,不仅要做得禁穿,而且力求漂亮。做鞋底时,她做得略大些,且做成一层一层的,每一层都用白布裹上边,上好鞋面后就会露出一圈白白的底边,她说这叫“露边底”,黑布的鞋面,白色的露边底,穿在脚上显得格外秀气。
她不仅为我做布鞋,还买了毛线和塑料鞋底,为我用钩针钩毛线拖鞋。毛线的鞋面上还要钩出花纹图案,有的是蝴蝶,有的是兰花,有的是鱼,有的是猫……这些图案都没有样本的,都是她无师自通地自己琢磨出来的。当然这时塑料已经大行其道,我也进学校做老师了。
不仅是做鞋,她还特别精通织毛线衣。粗线的细线的,紧针的松针的,内衣外套都会,而且能织出各色不同的花纹令人惊叹。她给女儿织的毛衣,被她们办公室的同事误认为是在哪家高档品商店买的,我闺女为此骄傲了好久。
现在早已没人再做鞋了。一来买鞋方便,商店里不管什么式样的都有,而且还新潮时尚;二来做鞋实在是太费工夫,有做一双鞋的工夫去做其他事,挣的钱可以买几双鞋了。这么一来,有谁还费尽心机吃力不讨好地去做鞋呢?
不过,我还是喜欢穿布鞋,轻便,透气,舒服。好在商店里有北京布鞋卖,几十元百把元就可以买一双,方便实惠,而且鞋底往往是胶的或牛筋的,下了点雨也不会湿脚。自家做的布鞋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
为我做过鞋的三个女人中,我妈和外婆都早已不在了,只有老伴和我朝夕相处。不过,我忘不了她们,我会一辈子记得为我做布鞋的三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