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A在群里发了一张在地铁上拍的照片,一个水果贩子挑着两大筐水果上了地铁,地铁上乘客不多,他顺手把扁担和筐子放下,就坐在座位上玩手机,也不管自己这样放是否挡着了别人的道。
就这样一张照片发到群里,一时激起反响无数:
有人批评说这水果贩子太没素质,城市的风貌都是被他们败坏了;
有人指责说没人管这样的行为,地铁的巡管员为什么不负责;
有人淡然说这水果贩子定是太累了,反正现在地铁人少,大家绕过去就行;
有人表达说自己在场的话会善意提醒水果贩子,别因为自己没放好水果被踢翻了;
也有人说,有时间拍照,怎么就不去提醒一下?
......
各种说法都有不同的人站队,甚至也有人觉得,好像大家都说得对,在一片讨论声中,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为什么同样的照片,同样的场景,不同的人看到后,却有不同的反应?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内容,他们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究其原因。帮助人们解释在生活中很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原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以为,心理学是专业人士去研究和学习的内容,一般人根本不需要接触。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发现,做为一个普通人,要想过好这一生,还真的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
而心理学,也开始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样子,脱去神秘的外衣,人们发现心理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好自己这一生的基础。
这本阿伦森代表作------《社会心理学》第10版就是走出象牙塔,又带着足够份量的“砖”,如果你有幸搬到这块砖,便能为你的人生大厦支撑起一面挡风避雨的坚实壁垒。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其中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周围情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简单说就是研究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是如何被他人影响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社会心理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你以为自己了解一切,其实被自证预言控制了
我有个朋友,儿子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十名左右,正常发挥的话,考个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朋友最爱说的话就是:他就是容易紧张,我就担心他发挥不稳定,最后考个二本。孩子高考时,果真发挥失常,最后只走了一个二本。
今年孩子考研,这个朋友的担心又来了:我就害怕这孩子运气不好,今年过不了专业线。当然,她又料事如神了,而且还很得意地跟我说:我就知道这孩子是这样的,最后一关都过不了。
我不忍心打碎这个妈妈的“迷之自信”,因为这样的妈妈太多了。
“我就知道你是个不守时的孩子”
“我早就说过,你要是做成了这件事,我都可以手板心给你煎鱼”
“早叫你别跑,看吧,摔了吧”
"我是不是跟你说过,你是早起不了的"
......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我想很多妈妈都说过这样的话,并且自认为这是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殊不知,正是你引领着孩子向你说的方向前进的,孩子会努力去成为妈妈嘴里的那个样子,这就是社会心理学里的“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预期会影响其对待他人的方式。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进而使这一预期又成为现实。
所以,聪明的妈妈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他已成为的那个样子看待他,孩子自然会朝着你内心真正期待和相信的方向去努力。
(二)你是谁?你真的认识自己吗?
你是谁?
研究显示人类从18-24个月就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但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和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会不断变化,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迷失了自我。
一段时间,孩子放学回家会很高兴地给我表演一种“电摇”舞。后来才知道,这是在小学生群体里的流行。我问孩子为什么喜欢?她也说不出为什么,只是大家都在这样跳,她也要跟大家一样,才觉得自己和同学是一样的。
长假过后上班的第一天,你带着饱满的精神进到办公室,听到同事们说起“假期综合症”,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种元气满满的状态,于是也陷入一种还不想从假期回到上班的情绪中。
这些行为背后,都是一种自我的迷失。而心理学家提醒人们,如果能保持自我觉知,学会从自己的内省和他人的眼中,以及社会视角下来看到自己,才能真正地理解到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而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才能安放自己,避免在社会的浪潮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自我觉知理论:当我们处于自我觉知状态时,我们会成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观察者,以局外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自己。
(三)独特的自我是怎样成为众人的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这是很多人渴望着成为的样子,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做自己的决定。
但我们在社会中常常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随了社会的大流”:
“我也不想让孩子那么辛苦到处去补课,但是别的孩子都在学,我们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隔壁家的王姐都有一个LV,做为同样年龄的我,怎么能没有?”
“不给孩子买房子,那就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周围人手上都拿个Iphone,我要是不用,就有点被人瞧不起。”
类似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常常出现在你的口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是这样的初衷,但在做出决定时,往往会被社会环境,权威对象,社会规范性及信息性社会影响。
当然,从众的顺从或反抗选择,同时与社会、与自己、与他人都有相关性,如果你能明白,你可以对自己做出从心选择,而不是在事后说一句:如果不是......我也不会......
从众:人们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来自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当我们更多的理解了社会生活中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时,就会更懂自己更理解别人。而要学会去理解,这本《社会心理学》(10版)足够给你提供学术支持,也给你生活理解。
这本著作以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这三项大奖的社会心理学家埃略特.阿伦为主要作者。因此,即有文学的可读性,又有教学的训练法,还有科学的严谨性。带着心理学研究的体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是你值得搬回去的一块让你生活幸福的“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