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食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它可烹可调,是舌尖中国的“常任理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渐堙没,粗放式的操作方式被精细化的制作过程取代,“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主人公”卤水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兄弟”石膏大行其道,光耀乎于生产车间,虽和卤水同出一门,但味道却是相差甚远,难以和儿时的记味道对接起来。
腊月二十四赵家曼彩陶赵会文家一行,山清水秀阳光明媚的上午,四面环山的山村里,宽阔的大路旁边,高高的白杨树下,四五个乡人架起一口大铁锅,冉冉的篝火升起来,袅袅的炊烟旺起来,村人的欢声笑语响起来,香香的味道弥散开来,豆腐的儿时记忆清晰起来。
制作豆腐的第一个工序是“选豆”,在二十五的前两天,娘把黄豆准备好,个个溜圆,不带一丝瑕疵,用冷水洗上两三遍,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泡在盛有冷水的器皿内,使它们吸足水分充分柔软。
第二个工序是“加工豆泥”,在二十五的当天,早早的起来,赶到村里的加工站,队已经排好,张三李四王五次第而来,轮到的忙忙碌碌,等候的说说笑笑,互相帮助是必须的,你帮我抬抬水,我帮你舀舀豆子,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不亦乐乎。
加工豆子的机器和加工玉米的机器一样的,细微的差别就在萝上,加工豆子的萝更细,一边舀豆子,一边加一点点的水,这样才有利于豆泥的下落,豆泥并不会一次制作而成,需要经过两到三遍的“涅槃”过程,直至颗粒很细很细。
第三个工序是“过滤”,用网眼比较细的布把“豆泥”包起来,让“精华”部分顺水而下,流入准备好的桶中,经历几次的“过滤”之后,散落在包中的便是“豆腐渣”了,营养价值虽不是很高,倒在猪槽内,就是猪的美味佳肴了。
第四个工序是“加热”,和上边所看到的情形一样,架上一口大铁锅,把“豆泥精华”部分倒入铁锅内,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精细的掌锅者还拿温度计量一量 ,好的“把式”用经验来掌控温度的变化。
第五个工序是“点卤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豆腐初具雏形的一步,当锅温达到一定程度,掌锅者便让大火改为小火,并慢慢的釜底抽薪,期间放着卤水的瓢在锅中转来转去,所到之处“点水成腐”,白花花的豆腐呈现出来,实在奇妙极了,舀上一碗,佐以调料,就是我们平时在早餐店喜闻乐见的豆腐脑了。
第六道工序是“压豆腐”,在锅中的“豆腐脑”是松软的、散乱的,被一瓢一瓢的舀入包有细布的筐中、器皿内包起来,积上干净的石头,水便被一点一滴的挤出来,时间长了,水被压出而豆腐便大功告成。
农村人制作豆腐的过程是古朴原始的,不计工时,不嫌繁杂,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幅绿色天然的图画,纯净着我们的天空,纯净着我们的岁月,纯净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