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9月18日,入住简书511天,我获得了“简书优秀创作者”徽章,是荣誉更是鼓励,是肯定更是鞭策。
我的文集“日记本”,是生活记录,留给未来阅读的,当我老了,阅读这些记录,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回忆。“随笔”,是我对生活的思考。“月是故乡明”,记录的故乡其实是远逝的,很多的美好、温情,回不去,我追求力争用散文为故乡书写“民族志”。“家族文化”,是一个孩子献给父亲母亲的文字,父亲母亲是我的生命之源。“我在媒体发的新闻稿”是我过去工作的记录,放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校报琐忆”是我编辑校报的说明文字,也是回望过去。“读书心得”是我阅读的思考。“呦呦成长纪事”是为孙女成长记录的日记本。“古诗词学习”是我接受唐诗宋词洗礼的见证。“学习周恩来”是我以周恩来为榜样,学习周恩来的所思所想。
我的故乡有一条河,名字就叫“黄码河”。河流在这里其实是一个隐喻,我想以一条河流的原生之美,来寄寓自己对写作的期望。
今天对这些文字再阅读,是对散文写作的一次总结,一个审视和反思,也是一个告慰与纪念。我对写作的认知,长路漫漫,有坚持,有提高,足矣。
在此,感谢在写作之路上所有给予我关心支持的友友,感谢平台工作人员辛勤的劳动,也感谢我所在团队成员对我的指导和支持。
文章的篇幅方面,我个人认为,文章越短越好。林语堂说过,文章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中国传统好文多为短文,比如苏东坡、欧阳修等散文大家所作的文章,总是百读不厌,常看常新。古典散文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写文章应该点到为止、有所保留,“意到而笔不到”才能为读者打开想象的空间。
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瑚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小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全篇以“清”为文眼,突出潭清、境清,并映照出作者由“清”到“过清”的心理感受。真正描写小石潭实景的字句只有一百多字,但是这一百多字把小石潭写得十分通透。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讲究,不仅字斟句酌,而且有大量独特的细节。看一篇文章的艺术能力,主要应该看他对细节的发现力和捕捉力。
未来,我将致力于短文的写作,注重细节观察与描写,力争写出更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