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通过研究学习前辈的成果,来模仿总结经验。而昨天听到一个新颖的概念,如何拉低你的写作水平,来自一位频频引爆热文的95后媒体编辑的分享,她思维活跃,角度独特。
其中的两点分享让我有感而发。一是写作方法需要反复无常,养成“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的习惯”。第二点是尽量不去钻研前辈们的最好成果,从自身经验去学习。
从开始训练写作,我一直用叙述的方式描述当下的感受以及体会,这种思维恰好提醒我,不能一直维持一种写作手法一成不变,因为再多的鸡汤,没有故事参与进来,谈不上生命力,也无法深入人心。
最近一次和一位大二学生的写作经验交流,也让我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每一次静下心来完成复盘或写作时,我一直因为未能想起某个重要时刻苦恼,常常沉浸在已发生的环境中思考而卡壳。因此习惯了把想到的所有观点以及灵感捕捉,在没有捕捉到的时刻,会因为不能还原到已经发生的真实状况,迟迟不知道如何动笔。
但是她和我分享了一种方式,在记录复盘时一气呵成,把自己能想到所有的观点迅速记录并尽快成文,相信我们的大脑能把所有想要表达的内容都回忆并写出来,因为这些事物之间的背后是有联结的。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一个实验证实。首先写下一个词(电脑),然后快速的写下关于这个词能联想到的所有10件物品(屏幕,键盘,鼠标,充电器,电池,U盘,硬盘,喇叭,听筒,开关按钮...),这个时候不用过多思考,你的脑袋中会迸发出所有与这个物品相关的词语。写下来以后发现,这些词汇都是由物品的组成部分,外在形状,内部结构等组成。
这个时候,不用刻意思考,你的大脑会自动将事物之间的外在和本质关系联结在一起,写的过程也是大脑思考的过程。
之后我开始实践,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适用。之前写作过程的断断续续让我花费的时间不少,通过确认主题,列提纲,完善观点/故事,任由自己思想的流动来记录当下的情感,我体验到思维的流动让我能更快速的产生灵感。
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写作的过程,让思维能时刻迸发出灵感,也就达到了及时记录的目的。也只有跳出来习惯性按照一个固定思维方向思考,才能触发更多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