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楼下单元门的花池里,不知哪位邻居栽种了几棵洋姜。洋姜在我们老家,是叫“鬼子姜”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叫,我还没有了解过。
前几天,老妈说: 季节到了,你去挖一些吧,要不然就冷了。天冷了,地冻了,就不好挖了。
我磨蹭着,一直没有去。
今天,天气好,老妈又说了起来。
于是,我拿了自家小铲,又找了一个相对结实的塑料袋,下楼了。
无论什么事,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自己情愿的,那么行动起来,也会快一些,也会更开心快乐些。
来到楼下,先将洋姜的枝干去掉,再去挖根茎。
本想的是,每一棵下面,都会有好多洋姜。
因为原来在老家,看表姐挖洋姜,地头上种的,每一棵下面,一大铲子下去,会挖上来好几块大大小小的洋姜。
而此时,第一棵还好,收获了两三块,虽然小了些,还算有。第二棵下面,只有毛毛根……
忽然想起,洋姜应该和红薯一样,那些土地上有裂缝的,就应该土地下有货。
果然,在一棵裂缝下,挖出了这几棵的“王”,最大的一块。
虽然它远没有老家里的洋姜大,只不过婴儿的小拳头大小。但是,挖出来时,已经很开心了。
弄了四五棵,也就捡到了一斤左右。
遗憾,看来还是土地不给力呀。
就像老妈说的,地不肥,长不了好庄稼。
老妈说: 算了,弄一点就得了,还要留一点给人家呀。不错,一直以来,老妈都是这么善良真诚的一位女人。
也是,够腌一罐头瓶就行了。收拾铺整平土地,收拾好工具。拿着那就有的一斤左右的“鬼子姜”,回家清洗处理准备腌菜。
忽然想起老家的自留地。
3分自留地,家乡的回忆
记得在老家,除了大块的庄稼地,每户还有一块“自留地”。
“自留地”,是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和其他园艺作物的需要,每户使用的自留地数量,一般不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的百分之五。自留地的存在是对集体经济的一种补充,农户经营自留地可以作为家庭副业,利用剩余劳动力和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供给家庭生活和市场需求。
我家的“自留地”在村子的南边,离家很近。
那时,农民还没有种各种果树。
大块的土地是用来种庄稼的——玉米和小麦,还需要交公粮。
而现在,不但不用交公粮,每一亩土地,国家还给一定的补贴。真的是时代变迁,越来越好的生活。
说说我家的“三分自留地”。
记得那时,我们的那片自留地里,大家都种一些蔬菜——豆角、青椒、茄子、土豆、萝卜、白菜、土豆……也是自给自足的满足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鬼子姜”一般都是种在地头或者是村子里荒芜的地方。
记忆中,我家的自留地里好像没有种过“鬼子姜”,不知道为什么。当然也就没有挖“鬼子姜”的记忆了。
印象中倒是有种土豆红薯,有挖土豆红薯的经历。
挖红薯时,看着红薯秧根部,如果裂缝比较大,那么这棵红薯的下面,红薯会大或者多。当然,那时的我还没有足够的力气,用铁锹挖红薯,是妈妈的事。
我负责把妈妈掘出来的红薯捡出来,收到包袱或者是筐里。每每挖到大个的,我和妈妈都会开心的说: 哇,要是每个都长成这样就好了。
是的,丰收的喜悦就是在这收获的时候呀。看着那一大块一大块堆起来的红薯,所有的汗水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然,除了干活累,还有开心的事。
那就是,我和妹妹,会找结实的红薯秧,拿回家中,把它当抡绳玩。
3米长的红薯秧,一头一个小朋友,举起胳膊抡起绳子,其他的小朋友在中间来回跳着,那也算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快乐时光了。
再小的时候,还会拿红薯秧做耳环——找大约一扎长的,左右来回的折,折一边,去掉一边,弄好后,挂在耳朵上,提溜当啷的耳环就做好了。
小时候的快乐,就是那么的简单,简单到晨起陪老妈浇地时,摘下茄子秧上带着露水的嫰茄子,吃到嘴里甜甜的。
老人们都说: 早起带露水的嫰茄子,最好吃了。
还有黄瓜、西红柿,都是在植株上摘下来成熟的香甜的,然后拿到井边,用凉凉的井水冲洗一下,再放进嘴里。
哇,那才是食物成熟的本真的味道。
怀念家乡的三分自留地,因为它带着儿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