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这是一个过去式,曾经是大集体时代的名词,是指集体土地之外的,分配给农家私种的土地,所谓的“一亩三分地”就是指这个。
我今天所指的“自留地”是延用了那个时代的名词,其实指的就是母亲的亲自经营打理的菜园子。
我之所以要用“母亲的自留地”这个题目,是因为今天的菜园子的前身便是我家的“自留地”。有历史的渊源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自留地一直是母亲专门经营的,耕地,播种,施肥,治虫,直到收获几乎都是母亲在辛勤地劳作。
由于父亲多病体弱,且又多子,年轻的母亲一个人承担着养家活口的重任,家里没劳力挣工分,钱根本没有,粮食也分得少,一家五口生存艰难。家里的自留地成了一家人活命的依靠。除了要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母亲还要把余下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留地上。母亲是从苦难中过来的人,艰难困苦的生活已经把她磨练成了一个标准的农民,什么苦也能吃,而且任劳任怨,不怕苦,也不叫苦。母亲的自留地不但经营得漂亮更是家里的蔬菜和粗粮的来源。
土地一年四季不得闲,春华秋实,郁郁葱葱。
每年开春季节,母亲已经把地理得光光整整,沟是沟坎是坎,每一块地里的泥土都像筛选过的一样,整齐光洁漂亮。然后播下种子,小满时节又扦插了红薯苗,同时芝麻,南瓜、茄子、豇豆、玉米等全部种上。待到六、七月份,红薯抽藤了,南瓜开花结果了,茄子、豇豆、玉米等都上了家里的饭桌,我们的日子开始丰盛起来了。
芝麻是母亲的经济作物,待到秋后,芝麻成熟了,母亲便开始收芝麻了,收芝麻要掌握分寸,太熟了不行,太嫩了也不行,一根一根地剪,然后放在箩筐里拿回家,放在干净的水泥地平上,任阳光晒,几天后芝麻的外壳便张开了,小小的芝麻便脱壳而出,洒落在水泥地平上。每天晚上要收一遍,把芝麻籽收好,杆子第二天还要晒,这样好几天才会完成整个收芝麻的过程,那时最怕下大雨,特别是雷阵雨,一不小心就会全功尽弃。
红薯更是宝贝,那时这红薯是我们家的半年粮,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不至于挨饿。
每当红薯收获季节,我们全家人就特别的开心,母亲在前面挖,我们几个孩子在后面捡,每一天都有满载而归。
虽然这红薯不算好吃的东西,然而在那个年月却是我家的宝贝,到了冬天要备有地窖,把红薯放在里面可以在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时填饱肚子。
母亲的自留地上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每一个季节都有花果绿菜,母亲也像土地一样地不得闲。
艰难的岁月过去了,母亲也老了,但是母亲的自留地依然四季常青,蔬果飘香。
每一次回家我都要到母亲的菜地上去看看,摘点新鲜菜来吃,心里充满了温暖的回忆。
母亲是闲不住的人,她有养老金,生活不成问题了,但现在她依然喜欢忙碌,不知道什么是享受。我曾多少次苦口相劝,要她停下来,放弃那些自留地,但母亲却总是不肯,说多了还跟我急:“不让我干活,让我怎么过,一天到晚玩啊?我可不想这样闲着等死!”
我知道,母亲是闲不下来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观念和自认的快乐生活,母亲的快乐就在她的“自留地”上,假如让她静下来,她还真不知道怎么活了。
但愿母亲身体健康,如她的“自留地”一样四季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