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苏世民的《我的经验和教训》,全书从作者的童年的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人生历程,故事中穿插着作者解决问题时的各类想法和做法。虽然书评褒贬不一,但我个人则认为颇有收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感想。
看完的整体感受就是感叹人和人的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生理构造都一样,但产生的效能完全不同,大佬们按照长期收益且反人性的价值观原则行事,产生的行为效能必然和做事追求短期收益的常人不同。
这就如同配置一样的电脑产生巨大的价值差异,完全取决于所安装的软件(思想)与用法(行动),有的人用来打游戏做一个消费者,有人则用来编程做一个生产者,此消彼长,差距就出来了。
最可怕的是,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进行遗传,就比如说作者在童年时期就从他的中产母亲身上就习得了敢想敢做的超强执行力,而大部分普通人家的孩子则会模仿家人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决策需要考虑试错成本的思维,做事上也会变得瞻前顾后。
不过作者也提到,优秀的人是在后天磨砺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他们吸收信息,研究既往经验,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
但太多的普通人则是将年轻时候习得的经验用到了老年,这就像开源软件和闭源软件的区别,一个不断地吸收新信息持续优化迭代,而另外一个程序写死了,就只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运行。
我偶尔问身边人的一个问题,“你上次看书啥时候?“多数人的答复都是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翻开过书本。这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吸收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非常要命。因为工作都有一定的能力门槛,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就是所对应的岗位薪酬。假如说一个人不持续的学习,当工作要求和自身能力达到平衡状态,且工作环境不再要求新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会在这个收入上被锁死。
就比如说很多屈服于重复工作内容的公务员,教师,以及银行职员,假如他们自己不学习搞点新花样以求升迁,还无意改变现状选择跳槽,那这辈子的收入就那个水平了。
所以说这个时候直接借鉴大佬的经验原则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经过验证的道理,拿来就用,直接改变行为。
虽说没有老师家长言传身教来的直接,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阅读哪怕只吸收百分之一的经验,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
撒切尔夫人提到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假如说你在思想上无法改变,那行为、习惯、性格都不会有改变的可能,命运也就确定了,毕竟常规人生的剧本就那几个,你看看身边长辈就知道了。
这也是看传记和历史的好处,因为它能将现在行事的因,和未来收益的果进行联系,强化我们长期收益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说了三个原则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点是:“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人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虽然说大事和梦想跟我们这帮普通老百姓有点远。但通过这句话让我认识到,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要分配给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事情,因为重要的事情才会带来收益,而非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吴军老师也说,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做好事情。
第二点是:“作为营销人员,仅靠一次推销是不行的。你对事物存在信念,但并不能保证其他人也这样。你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你必须用你的论点压倒他们。如果你相信你推销的东西,对方却拒绝,你应该假设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你要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这句话直接改变了我对于销售的想法,因为我从小到大承受拒绝的能力并不强,说白了就是脸皮太薄,这个弱点导致我错失了很多机会,无论是工作的成长还是泡妞的择偶权都是如此。
当我看到顶级大佬都不能一次推销成功,就算是功成名就后还是如此,我的内心是震撼的,而他持续推销的信念就是别人还没有理解我的愿景,而非我的愿景不具备说服力,将心态从“我这个人能力不行,就这样吧“转换成”你可能没太理解,我再说一次“,这两种归因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点是:“任何企业家领导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围绕自己的愿景进行造势动员,营造一种必然成功的浓厚氛围。“这点是我在其他管理学书籍中很少见到的理论,但仔细一想确实合理。因为任何时候创业,都需要团队保持高昂的士气。
就像战争前,领导人要进行战前动员演讲一样,目的是在于让每个人明白任务(工作)的意义,调动战士(打工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指出制胜条件,树立我方必胜(项目肯定会成功)的信心。所以说领导者假如无法通过有理有据说服团队,那这个团队的执行力估计也高不到哪去,所以说演讲和逻辑能力也是管理者必备的技能。
写在最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的再多没用,你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