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十天没有写点什么了,不是懒,而是觉得自己应该汲取些东西来更好地输出,输出不是目的,输出是对汲取的一种检验,定期输出是对汲取定的规矩,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少不了思考的加工。这就像一个漩涡,往往会把我吸引进去,洗澡的时候想,洗衣服的时候想,想着又来辩驳自己,最后会纠缠不清,所以文字是一种梳理,一条条理出来,如果不信,你可以试试。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几个礼拜之前,那个时候只是跟着梭罗的思路走了,慢慢走进他那平静而又美好的世界,跟他一起享受与万物的交流,起初只是觉得那种境界静谧祥和,甚至一心向往那种生活,等到老了,我要住进那么一个小木屋,也许和我的老伴,返璞最初的大自然生活,把心彻底地放在那,和河水一起静静流淌,让风轻抚,和树叶歌唱,多么美妙。可能你会说,你只是想到了它的美好,没看到这样生活的困难和艰辛,确实,在你没有拥有之前,你永远没有资格去评价它,连幻想也不可以,可是当你寻找到它的源泉,掘入它的地窖,你得到的不是这个物质本身,而是它的灵魂。梭罗将唯心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当你领会到了他的这种心境之后,困难也不再是困难,可是一块抹茶蛋糕,细细将它品尝掉。
昨天一位朋友介绍我们的相识是因为瓦尔登湖这本书,这不免又刺激了我再去看一遍,总想去寻找些什么,或许是留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美好际遇。但是,这次好像是站在他的世界之外来阅读这本书,在他的世界外去审视。读着读着,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这或许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他相处的一切生物都和他不同,他有思维,而他的“朋友们”没有,他可以把他的思维赋予给他们,而且他们也不会去反驳,今天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美好的,花开的样子都是微笑状的,风吹着树是在跟你say hi,你觉得鸟儿是在和你唱歌,和你交流,但是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一切的声音都是杂音,风像是着了魔一样吹着树,花儿也在嘲笑你,这一切是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决定着呢?我们为什么会心情好,为什么会心情不好,那是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是什么?是人还是物?我想更多地是人,如果我们成功地逃离了外界的影响,是不是可以一直维持着一种好的状态?梭罗说他想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不管怎样,他从某种程度上讲帮我做了这个实验,但我终究不是他,所以我尝试着在寻找人和物的共性和分歧,以便于找到答案。
不知道是很自然生物相处简单些还是和人相处简单些,人是高级生物,有思维,难以捉摸,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捉摸别人的心思?他和你是独立的存在,你完全可以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着,就像和自然界生物相处一样简单,你以怎样的姿态看待身边的一切,他们也会以怎样的方式反馈给你,所以没有必要把别人的生活掺杂进自己的生活,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确实难以下咽。
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的这段日子,是他的一种修炼,很多人都觉得,梭罗的这一生是孤独的,但是他世界的丰满又岂是一个孤独的灵魂所能领会的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