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时候有种“被丢了下来独自面对一切”。后来想起来,是因为自认不小心掉进了沟里的优等生,对上了个特别不如意的学校的耿耿于怀持续了好几年,拼命挣扎。
也是在这样的挣扎中渐渐确立了自我。
我想,在原来隐藏的预设人生观念里,人生轨迹被当做作《三傻大闹宝莱坞》里说过的:没有好成绩,就没有好学校;没有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加薪,升职,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标配人生轨迹的突然倒塌,这对18岁的我来说真的是太沉重了。
读《穷查理宝典》和《瓦尔登湖》帮我重新又确认了两点:
1、真正的普适且融会贯通的智慧,是有办法创造财富的;或者说,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一是一种被藏在知识之上的独特智慧
相信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财富是可行的。
2、不妨过一种自我的、本真的生活,不战战兢兢,不循规蹈矩,不苛责和懊悔已经失去的,不焦虑和忧愁还未得到的;沉浸于每时每刻流变的当下现实之中,拥抱没有疆界的生活和自我。
钱不是自我的尺度;自我应是钱的尺度。
“积极主动思考得到的思想总是新的、原创性的,原创并不一定是别人以前未想到的,而总是指思想的人用思维作工具,去发现外面的世界或内心世界的东西。”
——埃里克·弗洛姆《逃避自由》
一、这两本书分别说了什么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生意伙伴和终生好友,投资界和普适智慧的老司机 。《穷查理宝典》 介绍了芒格的生平、学习方式,主要通过一系列演讲稿和发表文章介绍了他的思想、方法论和价值观。
芒格的方法论:
■ 多元思维模型,跨越学科壁垒的学习、思考方式——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为自己划定疆界、修筑牢笼,各学科的重要思维工具都能为己所用。
■ 尤其强调心理学的实用价值和方法(人类误判心理学清单)
■ 强调逆向思维(无论是发展企业、做决策还是人生观;)
■ 知彼知己:划定自己的能力圈(知自己所不能)
■ 使用检查清单(本也是避免误判的一种方式)
■ 对任何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掌握方法是使用它(E.G.飞行员模拟训练)
底层的观念:
■ 关于财富和普适智慧的价值观:注重长期价值>短期盈利,即复利
——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的智慧(“所有的伟大投资都来自几家伟大的企业”+“你只需要每天多聪明一点点”)
■ 价值观念的延伸
1)想要获得任何好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
2)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价值投资的价值观),真正的策略要靠理性判断和自制力,不受短期波动影响
■ “别只看到钱”,投资是为了追求独立
■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 LOLLAPALOOZA效应——现实的复合效应:当多种因素混杂起来(正、负都适用)产生巨大的能量——巨大的成功或崩溃
■ 粗略的正确>精确的错误;记住简单的>掌握深刻的
Henry David Thoreau 梭罗,美国文豪爱默生的哈佛师弟和同乡,美国超验主义、自然主义思想家(单说主义其实没什么意义 )。
《瓦尔登湖》记录了150年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践行的出走。他主动跟社会、制度、习俗拉开距离,在瓦尔登湖畔风物环绕的世界中跟自然、世间和自我相处、连接,过一种本真的生活。工业革命开始席卷美国之时,梭罗担心的是客观物质条件的提升不能带来人性的提升。他由此呼吁美国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盲目沿袭社会习俗、父母和祖辈的生活,更不是将物质生活作为至上的生活准则。
梭罗自己盖房子,种菜,钓鱼,体会并记录自然万物在这一片天地间给他的种种体验。他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华服、豪宅、山珍海味都不是最重要的。确认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激进的个人主义是不是听着有点像鸡汤?)
电影《死亡诗社》曾引用梭罗的一段话: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来到丛林里生活,因为我想要活得自由。我想要活得深刻,汲取所有生命的精华。去根除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而不是到了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二、受到的启发
查理·芒格带给我最重要的启发,是普适智慧和多元的、跨学科思维模型——不要总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论是思维的,还是行动的。又是由于大脑的小缺陷,人天性容易故步自封——一旦掌握一项技能/思维方式,就容易沿着习惯开始僵化——所谓的铁锤人倾向。芒格说,最重要的应对方法是达尔文式的:“如果我不能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力地证伪一个观点,那么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
不限于学科疆界的例子。拿我熟悉的建筑学来说,库哈斯早年的记者身份,带给他社会性的认识、媒体的把握,把设计考虑扩展到社会学研究;女魔头扎哈,本科数学天才,将数学运算运用到曲线设计中;国内的笔记人老师,本科以后进修人类学,拓宽了建筑研究的时间和文化视角。这些都是不同学科思维深度媾和拓展的知识领域。
其次,现实综合而复杂,粗略的正确(带着不确定性)胜于精确的错误(错误地、盲目地求确定性)。他否定美国当代哲学和法律系统过度的程序正义:为了整体的公平,有时候容忍一小部分不公平甚至是必要的。(区分功利主义的“可以牺牲一部分人 ——对于可以“牺牲”的程度,这是有界限的;例子:工厂的人身伤害赔偿漏洞,英国海军的问责制度)如果把这放到时间线上,也就是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二级效应和多级效应:多想一步,看到大局。(纺织机的例子/公用品悲剧)
最后是对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总结人类大脑的情感倾向:
1)各种倾向的应用和生活中的实例——如何避免犯错误,改善人际
2)谈判、劝服、影响他人的方法(E.G.当你试图劝服一个人的时候,诉诸利益要比诉诸理性或责任更加有力)
3)对于CEO失职和美国金融衍生品恶性结果的分析——某些重大的失败是人性的天生倾向使然的。
也许关于人,芒格最重要的提醒是,选择可以信任的人去信任,因为即使是再聪明的人(即便是芒格本人)还是会受骗。
梭罗说的寻找自我,其实和当时以至直到今天的社会进展密切相关——那是工业革命伊始,技术席卷世界的浪潮来临之时,梭罗在担忧:我们的物质生活似乎是变好了,可是我们的思想和人性却没有提高;我们真的是掌握了技术,在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吗?
《娱乐至死》引用了梭罗的话:“我们渴望在大西洋底下铺设隧道,让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距离缩短几个星期;但第一道传来敲打美国人耳朵的新闻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罹患了百日咳。”外在变化天翻地覆,社会潮流不可逆,99%的普通人却不得不被牵着鼻子走,而这恰恰是《人类简史》所展现的视角:总体来说人类文明在进步发展壮大,但分担到每个人头上的痛苦却是在增加;农作物、金钱、工业化——我们以为我们创造并使用了这些工具,其实常常是工具奴役、异化了我们。广播、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流,我们的生物本能不是为了存活于这样的生存状态中的。“麻木机械的现代人V.S.自由自在的原始人 ”的主题。
今天的人面临着巨大的自由,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如果没有找到自我的坐标系,拿可视性高的东西作标准,才是人性所趋(芒格:错误衡量易得性的倾向)——分数、钱——“人生就像一场赛跑”。梭罗说,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aration.(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里。)这句话曾经强烈滴震撼我。关于生活的大问题,能真正和我们探讨的人其实很少。谁能说他从来没有盲从过,毕竟人本身是社会性动物。也许走出人群这条路(短期上)反而是更痛苦的,因为一定会有其他的声音来贬损你。所以梭罗说,凡是做事的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
于是梭罗的另一个启示是,让那些跟你相处愉快的人成为你的朋友吧。“...we live thick and are in each other's way, and stumble over one another, and I think that we thus lose some respect for one another. ”
三、财富课回答的问题:这些与我有什么关系(怎么防止这些讨论变成一碗鸡汤/鸡血)
“自我的实现不仅要靠思想活动,而且要靠人全部人格的实现和积极表达其情感与理性潜能来完成……因为自我活跃到什么程度,(自我)就会强大到什么程度。”——《逃避自由》
我的问题是,这两本书和(我要如何创造)财富有什么关系?芒格讨论了一系列思维的方法和价值观,除了学习这些并应用,我还应该去做什么?
我在去年获得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从模仿、因循规矩到独立、确立自我都是困难的;而想要确立自我,就必须逐渐离开母体,放弃依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究竟,和世界建立真正的联系。任何人都必经那个借助外界的坐标系来窥视自我位置的过程。要在这之后找到自己的坐标系,只有去主动地探寻,不断地从未完成走向完成。——不是洋洋得意从书上得来的思想让自己有一定的“独立的感觉”,而是真正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所谓立足,就是要获取财富,因为“财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体现”。如学霸猫所说:要为自己的观点买单;用自己的行动赚钱。
我想以一个自己的视角展开:如何建立自己的坐标系?
1、创造财富
坐标系的缺失,来自“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 ”到“我自己想怎么做 ”的断层。
我想我以前大多数时候都是ABC点的思维:打算读很多很多书,读了很多很多书,认为搜罗了从元认知到各个学科的知识大纲,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就拥有自我的坐标系了。
学霸猫告诉我们,Z点思维应该是:现在就去做事,有什么用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1)创造财富的意识 - 财商:
世界永在变化,处处都有需求和资源的不平衡,因而处处都是机会的意识——有意识地觉察这些机会,就是创造财富的意识(根据芒格的说法,至少这是一个看问题的重要视角,是坐标系的重要一轴)。
2)财富和自我:
让我主动去思考人的需求——什么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换一个思路,任何事情都可能做成生意(讲故事,教别人,做东西,写文章——任何创造性的东西)——在意识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有行动;财富和成长,都来自回应真实的需求而不断努力的成果。抵触心理是只是一种不愿改变惯性。(这碗“有意识”和“下决定”的鸡汤我干了 )
3)财富和产品:我能出售的是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价值?
李笑来说,财富的本质是时间换钱;获得财富增长的方式无非两种: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或者将自己的时间卖出很多份。无论哪一种,都需要自己有自己的产品。根据学霸猫的3P理论,普通人打工的产品就是自己的时间,因为产品的价值不是稀缺性的,也就很难变得真正不可替代。一个细思恐极的观点是:企业为了留住人,会不断暗示员工只有这里才能满足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回到产品,其实是自己建构的一种价值。我能做什么,取决于我的机会我的现实,也取决于我是不是能忍受做事、不完美、引导资源和服务他人的种种痛苦,但这个产品不可或缺地来自我,忍吧。
网红和主播们的经济我不是特别了解。拿我自己看到的来说,国内的建筑学教育在与时俱进上落了一大截,电脑辅助设计和绘图上是学院教育的一大短板。现在在网上几个有名的老师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本科开始就一直在研究绘图、表达,学习难搞的软件,翻墙扒外国最好的艺术家的教程,免费把自己制作的视频教程放在网上传播(这中间要折腾多少事)。我去年付费学的几门课的老师都是来自这样的人,他们很跟进学生的需求和时代变化,把原理、自己的思考、原有的知识到具体操作都说得非常透彻,听他们讲课也会觉得他们自己特别开心。
4)财富与捷径:
为什么“聪明、智慧、才华、学历、资源,都可能是陷阱”?因为它们都可能不小心成为另一种“依赖”,让我逃避主动建构、试错和建立稀缺性的借口。
我曾经一直渴望依附强大美丽的东西,总渴望搭上它们的顺风车,本质还是自我的缺失,需要借助外物来带动自己的价值。
“有才华的穷人到处都是,毫无知识的夫人也到处都是。”世界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带来的自由是各种机会,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以前看高晓松讲历史,说到大航海时代到全球化,本质上是地球上所有的各种资源重新整合、调配的过程。这中间的个人的机遇和痛苦,其实跟现今并无二致。
5)再说行动
所谓的坐标系,就是要创造自己的产品,主动完成、输出,放到现实中去检验,和他人碰撞,打磨出价值。——以采铜对《精益创业》的总结,要做出自己的MVP(最小可视化产品 ),BETA测试版本。
回到行动上来,芒格的思想才有了用武之地。
2、享受财富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先想到的是朱光潜老先生说过:“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
以前也写给自己,要会玩,会吃,会动,会睡,会聊天打趣,会哄自己,会听会看会欣赏会谈恋爱,会生活。我没有清楚地说,是要会花钱和会花时间。学设计的几年,在坍塌的轨迹里诚惶诚恐地想要找方向,几乎是在惩罚自己。也还好一直在试图往这个方向靠,才慢慢能“允许”自己空下来。朱光潜先生说过一个好玩的比喻,他觉得看待人生有两种方法,一是把自己在台前,和世上一切人玩把戏,二是把自己放在太后,袖手看人装腔作势。有这样一个视角似乎又是一个维度,也是一种Z点的思维:我就好像一个世外高人,在屏幕前面看自己打的RPG游戏。在他而言,生活终归还是需要欣赏的眼光慢慢品,去感受,去体会,去把玩,也就是去审美。
“生活不是苦大仇深的战争,永远不和自己作斗争”,我想完全地对自己诚实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我们的感官,我们的知觉,都有待探索。美有无限多个维度,不妨通通都玩一边。好的东西,好的环境,好的食物,好的衣服,去那花花世界。难的还是确立自我:我享受怎样的一切。生活里有的是在拼凑的人,在堆砌的人;LOGO,价钱,数量,洗剪吹,都有可能是堆砌和标签。不要被他们偏狭的眼光所局限:我不是要刻意地特立独行,我只是不喜欢别人划给我的圈子。
梭罗说,按照你的本性去生活吧,不要让别人划的圈子变成高墙;芒格说,每个只待在圈子里的人都拿着一把锤子。
我不要随便塞给我的锤子。我可以自己打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