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喜欢上“蒋勋细说红楼梦”之前已经陆续读过他的一些小散文,觉得温婉动人,小处入手,却大道蘊之,而他自己却并不以为然,继续娓娓道来,与你仿佛多年默契老友可以随便闲聊话短长,却悄悄地入你心去。“细说”后来不知何故听不了,有点不了了之,遗憾了许久,或忙或拥塞了太多资讯的现代人也没深究,注意力游移到别处。但最近朋友推荐在听他的“孤独六讲”与“美的沉思”系列,则又被他迷醉了。
图书馆看到“蒋勋破解梵高之美”,心动行动!作者与被作者都乃牵我心者,搁置良久,近来三天神速翻完,近年来看书效率最高的一次。虽然因了梵高的画作插页较多薄了书的厚度,但还是因为好看,一鼓作气,日夜兼读。这之前读过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写得非常感人的一本书,及其详细生动、多棱面地呈现了梵高的一生,尤其对梵高家庭史的挖掘,有助于人们理解世俗眼里的“疯子”,艺术、美学层面的这位“天才画家”,但囿于自己绘画知识的几乎零基础,许多篇幅的专业描述,不能深入理解,而蒋勋的这本“破解”,恰好给我做了墨线的完美“勾勒”,用他的语言,用他入木三分的闲聊式语言对梵高与他的画作为我做了恰到好处的勾勒与解读。
曾在北京人艺看了话剧“燃烧的梵高”,理解了梵高短促生命为艺而燃的惊心动魄。蒋勋在此也是以梵高的艺术与生命合二为一,分为几个阶段。
吃马铃薯的人
梵高早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卑微穷苦者困顿生活的揭发。代表作之一:吃马铃薯的人,一家农民,五个人围坐在方桌四周,屋顶一盏昏黄的灯。灯光很微弱,因此画面深沉郁暗,好像笼罩在沉重的静默中。挡在画面中央,一名背对观者的妇人,她的背影像一种阻挡,一种拒绝,观者进不去这个黝暗沉默的世界。画面上五个人,彼此凝视,或传递食物,一点点人的关切与温暖,但是,整张画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沉闷与寂静。
蒋勋对本书的解读很少用专业术语,基本用白描,如这里的灯、桌子、一盘冒着白烟的马铃薯以及人物等,外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诉诸文字,字里行间可以捕捉到画者熔铸了其时的思想状态。
唐基老爹
唐基老爹坐在日本浮世绘版画前,双手交握,有一点拘谨,他也许不习惯被当成一张画中的主角。
所谓艺术,从来都是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绝望的矿区梵高来到巴黎,结识了新的族群,“唐基”是个老革命党,梵高和他一样相信人类可以没有阶级差别,和平共处,在这里,他开始了另一种生命的救赎。蒋勋敏感地捕捉到了他投射在“唐基老爹”身上的明亮色调与活泼线条。他说:
原来沉郁暗黑的色调忽然明亮了起来。
原来粗重的线条也变得轻松活泼了。
向日葵
陶罐里的花,离开泥土太久了,花瓣变干,扭曲成更顽强的姿态,好像在对抗死亡,坚持色彩与形状的记忆。在大片明亮黄色里,少数醒目的是花蒂的绿,甚至用蓝线条勾勒,使花蒂尖锐飞张,好像在空中要抓住什么的充满呐喊的手。
向日葵,是梵高灌注了最大热情与爱意,欢迎并送给高更的礼物,两个月爱恨交加的“同居”相处,恰是他疯病发作,割耳自戕的迷乱之际,向日葵仿佛是他自己的化身,他在抗争,在向他一步步逼近的狂乱与死神抗争。
自画像
与向日葵同时期创作的一系列自画像,蒋勋把这些画像比喻作病人写下的一张张病历,他这样描述:
梵高刻意看到自己苦修的容颜,清癯、干瘦、坚毅的嘴角,高而庄严的额头,挺直的鼻梁,特别是——金黄色的眉毛下一对如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深沉、准确、毫不妥协的眼神,凝视着自己,好像要逼视到灵魂最深的地方,使人颤栗,使人悸动。
蒋勋把这种凝视与逼视视作自我解剖与救赎。读完这段文字,我再对照画面,瞬间觉得懂了。画作与文字的转换是那么神奇,可解码本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拥有。
星空
最令人感动的是蒋勋对“星空”的解读,暂且不看他的具象描写,单看这几句:
梵高用拉长的点描笔触书写他与满天繁星对话的狂喜。他听到了星辰流转的声音!他听到了云舒卷回旋的声音!他把宇宙静静移动的运行转变成如此华美庄严的乐章,像最圣洁的宗教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