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赴郎德上寨行游记》
冬冬 撰文与摄影
2023-11- 20
(一)
事隔几十年后,再重赴郎德上寨行游,并不是如当年作为摄影人前往苗乡采风 ……完全是因为赶往雷山县参加“2023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于2023年11月16日在雷山县城文体中心举行”。我们一行十人自驾两辆车于2023年11月15日F午14点从贵阳出发,于17点抵达此行目的地雷山,夜宿县城。第二天下午两点参加在2023年11月16日在雷山县城文体中心举行的“2023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十三年一次。由于是驱车自驾行,在活动与活动之间必定会产生时间差,也就是虽说16日活动是下午两点开始,当天前往一定紧张,提前一天先行,又造成16日上午半天空档,不得不就近另行它途寻觅一个苗族寨子游玩,结果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水上粮仓,就成为即将探秘的一个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之雷山县境内,具有世界上唯一建在水上的粮仓,彰显了大山深处随遇而安的苗族乡民的建筑智慧。
而最具代表性的“水上粮仓”则是雷山县大塘乡新桥村的水上粮仓,它被当代建筑专家誉为“罕见的建筑风格,举世无双”,古朴的建筑、精妙的设计,使人为之着迷。这一世上独一无二的“水上粮仓”, 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倘若不是因着十三年一次苗族鼓藏节,又因着产生四五小时的空档期,也不会去收索不为人知的除西法、郎德之外的苗寨一游。
盛会结后我们夜宿西江千户苗寨,并于第二天大清早6点半晨起,用了两小时游玩了西江,苗族小伙听后便说:“你们好利害,居然两小时搞定西江苗寨。”苗族小伙有所不知的是我们一行十人早已达成共识,即在11月17日驱车返筑前利用上半天再上郎德上寨半日游,午饭后便返回贵阳结束此次旅行。
(二)
郎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村寨。该寨始建于清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文化独特,被誉为“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以及“芦笙之乡”。加之建筑精美,其寨内有大量清代民居和古建筑群,这些建筑已被列为我国的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郎德苗寨位于凯里市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分上下两自然寨。对外开放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规一点的叫法应该是“朗德上寨”。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 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郎德上寨是雷山县各苗族村寨中,首批对外开放的苗寨,虽说村子不及西江千户苗寨大,但其苗族吊脚楼民居建筑却顺势依山而建,真可谓精美绝伦之展示,令观者行走于苗寨间而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
最难能可贵的是自从郎德上寨对外开放以来,几十年都未曾向游客收取过门票,坚持每天定时上午11点,设置十二关拦路酒迎接远方的贵客到来,随后还进行歌舞表演。
随着歌舞芦笙表演开始,你定会看到整个郎德上寨苗民无论老幼均齐上阵,但凡只要参予了表演都得到寨主分发的“工分牌”几十年前采风时来到郎德上寨,虽说当时没有今日之人多,一场舞表演完后都会发放一张纸片,这次已看到手持记分牌者对表演者发放是按劳取酬,并不像过去是只要参予都享受一张纸片,累加后月底结算。如今则是根据每一个苗族寨民出力之多寡来领受不同张数的“工分牌”,现在表演频繁,场次增添,估计应该是不会等到月底才结算。
这样一来,一旦有朋至远方来定都尽兴而归。这次还看到一个现象,只要你游走于郎德上寨中,都会在不同的院落空间看到那些早已不能奔赴表演一线的男女耄耋老人,身着盛装在院中席地而坐,相互拉家长,好不温馨。也满足了游客的好奇之心,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苗族民众的生活日常而欣慰……实线证明,他们淳朴待人接物的想法,无疑让那些有资本介入,纯人工打造一个一个无原住民的“乡村古镇”感到到汗颜,最起码有原住民居住的村村寨寨,定有人气。
当我看到三五成群的耄耋之年苗族老人,依坎席地而坐,或晒太阳或唠家常,好不欢喜的状态,满面笑容充满了幸福感,其中有一位最年长老妇已是90岁高龄,还能健步参与其中,畅谈说笑。眼眸所及另有三波耄耋老人围桌而坐打起争上游,还四没有桌子所幸就席地而坐甩小二打扑克牌。
因着这帮苗族老人的怡然自得,深深地打动了我,使得我不得不驻足与他们流拉家长,并为他们拍了不些影响,为日后国画人物创作积攒素材。以至于他们利行的歌舞表演都没有参加观看。回忆过往,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郎德上寨采风,当年的那一波耄耋老妇人已看不到了,记忆最深刻地是她们个个耳坠与耳环都是超大超重的银耳环,重到直接将耳孔拉长,再配上纯朴无任何绣花的藏青色衣裳,再裹上同为藏青色的头巾,沿着今日歌舞芦笙表演场的外围席地而坐观看年青本苗族同胞们的表演,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其身后之背景就是青瓦覆盖的屋顶,与老妇人的装饰显得是多么的协调啊!只可惜这一幕只能留存于脑际。
现在黔东南无论苗侗两族的年青人外出打工者众,即便在家也很少装本民族服饰,也仅仅是因着节庆表演之需,才临时穿一穿,那种原汁原味来自本民族神秘印迹都难免有些丧失,也许只有等到上了年纪寸会在貌像上更加突显其民族性,过去来我单位实习的一位从西师毕业来自黔东南州的女孩,刚大学毕业时,与汉民族女孩没有什么两样,时隔20多年后,偶遇她就是一个地道的苗族妇女的脸谱,这就是基因的强大所至。祈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不能丢掉了本民族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专属于自己的宝贵的财富。
静轩逸笔于癸卯兔年十月初八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