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孔子开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u2矩。”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302. 孔子眼中水的大智慧
水的特点里包含仁爱、正义、智慧、勇气、明察、大度、化育、公正、节度、坚毅。
发现的过程就是自己开悟的过程,原来,我们看到的万物早已经隐藏了人生的所有智慧,所以,智慧的人都是以万物为师的人。
303. 孔子玩的玩具影响一个民族
教育孩子就是播种子的原理,孩子的内心里面没有的,日后想发芽很难,可是,孩子内心里面有的种子,只要碰到合适的境教,种子就会发芽。
大人如果不成熟,孩子长大时你会发现孩子也不成熟。
一个人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与着迷,一定是有前因的。
304. 原来提升境界与才能可以这样做
自己的境界与才能是努力学习和生活磨炼的结果。
今天,我们很多家庭还没有达到贵族的水准,却让孩子享受着贵族的待遇,孩子除了读书好像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参与家务劳动,孩子也不做运动。
孔子告诉了我们两点,
一、要努力学习;
二、要接受生活的磨炼。
努力学习会让我们增加知识,开发思维,可真正让我们提升境界与成长才能的是生活的磨炼。
读书是想象中的现实,而生活是现实中的想象,只读书不让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炼,孩子很容易眼高手低,未来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幻想;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磨炼的孩子会在生活当中产生灵感,从而提升境界。
305. 不要为找份好工作而读书
不同的动机结果不同。从结果上看到动机,从动机里可预见结果。
有些学生努力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份好的职业,而有些学生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让自己将来可以更好地心想成事,让人生有所作为。
有些孩子只要从学校毕业那一天,就不再拿起过书本了,这类人的学习动机就是一种功利动机。而有些人一生都在学习,很显然,这类人的人生追求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这类人的境界只会不断地提升,这类人的动机为因果动机,享受过程又探索真相。
大人要经常觉察自己是否是功利性的动机还是因果性的动机,早开花的树长不高,凡是想长高的都是在因果上永不停息的、不断进取的,享受过程,同时不断地升华境界。
高处起点,低处呈现,脚踏实地
306. 刻苦好学背后有源头
一般在别人眼中聪明的人一不小心会生成两大成长障碍,一是不好意思刻苦用功,因为若别人发现他的刻苦用功,担心别人再也不觉得他是聪明的了。二是不好意思下问,因为他需要问别人才懂得就会让别人觉得他是不聪明的了。
所以,很多在别人眼中聪明的孩子一般表现为不刻苦不下问来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
也因为这些障碍,让很多聪明的人无法大成。而孔子却是难得的又聪明又好学又刻苦又不耻下问的人,所以有大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是简单的教导孩子要好学、刻苦、不耻下问,而是要让孩子对学习上心。只有上心的人才不顾辛苦、不顾面子,只有上心才能想尽办法找答案。
如何让孩子做到上心呢?就是不是给压力而是给动力。
307. 什么是三十而立
那什么叫立呢?
用本人的理解就是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能够在生活上照顾自己还能照顾他人,而不是依赖别人,还需要别人来照顾自己。
都离不开自身人格的独立还有对自己、别人、社会、国家的担当。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才能真正地立起来。
孔子认为,教书不仅是要温故还要知新,如果只是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只有知识学问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用现代的比喻就是跟一个立起来的书柜没什么区别了。
父母身上的不成熟更多的会反映在孩子的缺点上,而父母身上的成熟更多的会反映在孩子的优点上。
308. 孔子的“大人”教育
孔子的大学是培养“大人”的地方而不是培养学生某项专业、某项技能的地方。是注重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地方。
孔子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
什么是大人之学呢?
就是不是单纯地培养专业与技能,而是要培养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
而且还要培养一个人的品质与气质,更要培养一个人的高境界、大格局、大志向。
家庭教育决定人格,学校教育决定人才。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人会显得粗野,也就是说内在品质很好,可是不会表达与呈现出来,人会显得粗野。如果一个人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人会显得浮夸虚伪。最好的情况是内在的品质与外在的文采是一致的,这就显得文质彬彬了。
期望我们现代的家长要更加的关注孩子的成人教育而不仅是学科教育。
309. 把话说明白还是把人说明白
孔子回答问题不是为了就问题来给出标准答案,孔子不是为了讲明白一个问题,而是要把一个人给讲明白。
孔子回答问题并不在乎问题本身的标准答案而是关注一个人的成长。
如果你回答了一个问题,只是让人知道了问题本身的答案而没有让提出问题的人成长,那么这个回答就真的只是回答问题而不是在教育。
回答问题不是为了讲明白问题,而是要把一个人讲明白。
教育是为了让对方成长而不仅仅是增加大脑里面的知识。
知识不等于成长。
310. 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孔子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答案。孔子的眼里是有仁的,因为他心中有仁爱,因材施教的背后是要以仁爱为出发点的。
孔子只有一个目的,不是为了讲知识内容,而为了受教的这个人。
爱是最大的影响力。
你能爱一个人,被爱的那个人就愿意接受你的教导,你能爱很多人,很多人就能接受你的教导,教导的影响力不在于你要教导的内容更在于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本身是不是一帖药,如果你是,再加上你的学问,慢慢你就更能理解孔子的影响力背后的为什么了。
家长教育孩子,是要把孩子的人生、生命价值永远放在第一,只有这样,家长自然就会自然活出孔子的因材施教品质了。
311. 自由才能从容淡定
老子提醒他: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
欲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骄傲不好,太傲慢也不好,太锋芒毕露也不好。
自由是从容淡定的前因,因为没有非什么不可,可进可退,可得可失,可刚可柔,当一个人的欲望减少到差不多的时候,人自然就会变得自由柔软,当一个人看清自身的欲望与爱的价值之后,人的选择就会很灵活,灵活才能淡定,淡定的背后是超越欲望得失回归仁爱的那份自由。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要学会的不再是进取,而是要去欲望,有时候进取和欲望是分不清楚的,有时候梦想与欲望也在一线之间。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其实他自己并不知道他可能只是一个很有欲望的人。
312. 孔子说人生要完满有四句话
“宥坐器”,是用来专门提醒国君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万物都是这样子的,一旦自满就会倾覆。”
子路就问孔子,“那,人如何才能让人生圆满又不倾覆呢?”
孔子给出了答案,要记住四句话: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一个圆满的人生,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不是在乎得到什么,而是看你可以失去什么。
要学会断舍离,以前在一穷两白的时候要做加法,现在什么都有的时候要做减法。这就是阴阳之道。
要学习好,做加法会增加知识,可做减法会增长智慧。学习技能增加知识很重要,可经营人生增长智慧更重要。
313.用别人的问题来进步自己
太聪明的人,很容易明察看到别人的问题,又忍不住要说说别人,这就很危险了。
太过能言善辩,知识又广博那就更危险了。
学习了,我们都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也忍不住要跟别人讲讲道理,想要改变别人,或者说都想帮助一下别人,让别人进步。
可是往往最容易忘记的就是原来自己也要进步。
孔子后来说,看到比自己强的人要向他学习,可见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责别人或者提醒别人,而是要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
是的,把别人的现在看成自己的将来,如果别人现在不好,先看看自己将来也会不会变成别人现在的模样。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别人现在如果不好,就要从别人那里找因,我们不要重复犯下别人犯下的因。
只有这样子的注意力,我们就可以从比我们差的人身上学习到了,学习他们走过的不该走的路,自己就可以避免走重复别人的弯路。
所以,孔子说,他看到别人的问题的时候,连改正自身问题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有时间来指责别人。
现在家长,虽然避免不了看到孩子的问题,可智慧的家长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身成长的镜子,从孩子的问题中来反思自己,自己哪里做错了,我之前也讲过,如果孩子有问题,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如何把孩子的问题给培养出来的呢?”
314. 四十不惑
孔子说的四十不惑并不是说什么都知道,孔子也说了没有人是可以把天下的知识都学会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知识的高度与深度。
很多家长在竞争孩子的起跑线,其实真正要竞争的不是起跑线而是高度。
高度----看待事情的高度,从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啊。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知识的高度与深度。
很多家长在竞争孩子的起跑线,其实真正要竞争的不是起跑线而是高度。
在《孔子传》里有这样一段解析,不惑的意思是:
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
对世间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现象都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判断其是非、善恶、美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再迷惑。
要跳出孩子不断地只是增加知识的误区,更不是唯学历、唯分数代表一个人的层次,要教导孩子有正确的三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才是教育之道,特别是国家一直提倡的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因。
建设好家风是最治本的方式,家风好的孩子优点即多,家风好的孩子三观正、明是非,知善恶。
315. 哪些该说不该说,孔子有标准
孔子选择说与不说,不是因为事实,而是因为道德。
有些事实说出来,会有道德后果的,有些话说出来对别人是不好的。
诚实是不是代表什么事都要说出来才是诚实的呢?
孔子认为说与不说,判断的依据不是大实话而是道德。
有些话可能是真实的,可说出来,对别人没有好处,孔子也会选择不说,如果说出来对别人有好处,有价值,孔子会选择说出来。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几乎得到后世所有人的认同,因为孔子在人性上立了一条底线,就是人性是相同或者相近的。
这是孔子为后人立的人性道德。
总结一句话:诚实不代表什么话都要说,主要看道德后果。
316. 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为何?
如何报怨呢?
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第一种,一定是要摒除的,因为以怨报怨一定就是彼此报复,彼此伤害;
第二种,孔子认为“以德报怨“不是不可以,如果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只要本人愿意,这也没关系,这也是很可贵的。
可是,如果要向大众提出来要”以德报怨“那就有问题了。
因为这会出现不管那个人是做了坏事还是好事,都能得到德的回报,那不是在怂恿坏人,打击好人吗?
孔子支持第三种,以直报怨。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
即使是坏人,也应该得到公正地对待。
既不特别地宽恕也不过分地报复他,只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以德报怨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那是一种格局,是可贵的。可在面对人的教育问题上可以向孔子学习”以直报怨“。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作业没完成,让其承担老师的批评。
317. 心态一变,问题即变
越困难的时候越是越需要智慧的。而这份智慧的开启,需要有一颗灵动的心。
人会“忧愁”,可更多是在想自己,所以“忧愁”,而孔子的忧是为别人。
心态一变,问题即变,应对问题的方式即变。
当我们处于焦虑和忧愁的状态时,我们只会变得没有力量,产生低的行动力,被动、等待、抱怨,慢慢变得更加的无助、无望、无力
为孩子感到忧愁和为孩子忧心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整天为孩子忧愁,我们的心会很苦,孩子也会因为我们的忧愁将处于更大的负面环境当中,结果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会变得无助、无望和无力。
如果我们调整心态,把“忧愁”变成“忧心”,如孔子的不为自己为别人的那份“忧心”,我们自然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会发现突然间好像明白了孩子,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孩子的需要。同时,这时候,你所思所想的是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如果处理孩子现在的问题,两者是不同的,那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看看,第一种“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心态,是一种有希望的支持心态,不再责怪而是接纳与支持孩子,孩子也会变得高行动力和更有希望与力量。
第二种“如何处理孩子现在的问题”的心态,是隐含有责怪的心态,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的困难。
第一种心态与第二种心态给到孩子的力量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爱,后者是恨,心态一变,问题即变。
总结一句话: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越困难越需要爱与智慧。
318. 述而不作的智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以之者也。“
孔子说他自己不是生来就是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地追求知识的人。
个人感觉,孔子以古人为师,古代文化为学,然后集大成,加上自己的整理与思考再加上从中得到的智慧启迪与升华,开创了自己的儒学。
述而不作体现了孔子的谦虚。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得的,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从身边人、老师等那里接收知识,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最后筛选式的表达出来。
一、原来没有人是可以完全依靠自身而不借助后天的学习就能创造出全新的知识的,我们不应该把人给“神”化了。
二、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前人及教导我们的人并向他们好好学习。
三、所有人都只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只是传承与创新的程度不同。
建议家长多带孩子走课文走历史,带孩子去一些历史名胜的地方,给孩子除了身边人、老师外,增加历史成为孩子的老师。
319. 外面很多事,里面没有事
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质使他快乐、读书使他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也会使他快乐。
孔子在面对任何事情他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怨天尤人,他甚至在面对困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依然是可以保持平静的,他对这一发现感到很快乐。
人生苦不苦不是因为外面发生的事情,而是内心所发生的事情才是决定我们苦不苦的根源。
所以,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在自己的内心里。
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内心平静又可以自由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呢?
调整价值追求即可,如果你在物欲的世界里,那么外面的事都跟你有关,你的内心自然就很痛苦。
如果你的内在的精神世界里,那么外面的事自然就会跟你没有多大的关系了。
人生苦不苦就看你追求什么,追求什么就会带来对应的什么样的痛苦,如追求吃喝玩乐的人,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来自身体的疼痛。
有什么样的物欲就有什么样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之苦了。
320. 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快乐和忧愁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回答:“没有。君子修行大道,在还没有修成的时候,享受修行的过程;等到终于达到了大道,又享受修行的结果,所以,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
小人则不然。他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
把所有在修行过程中的苦当成是自己修行的礼物。
面对困境却变成对自身的成长是一种心态,也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更好的面对困境。
王阳明也说过要心外无物,是的,困境本身是不存在的,你把困境放入了你的内心里,那么困境就自然进入了你的世界,成为你世界的一个部分,所以,心灵的决定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答案。
321. 什么是五十知天命
从《论语》中译述的天命是指不受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如我们在哪个地方出生)
知天命的人,都是了解自己的人,不与天斗、不与人争,安守本分,活出最好的自己,快乐接受一切非人为的安排。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安守本分,对自己的命定负责,就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的快乐。
你这一生最适合做些什么,做好自己同时对别人负责,因为不同的位就有不同的责任。
父母就应该有父母的位,夫妻就应该有夫妻的位,父母教子讲分离,夫妻相处讲和合,这就本分,乐天知命,才能和谐快乐,承担起上天赋予的责任,教子是教育不是照顾,夫妻是照顾不是教育,现在就应该知天命而不是与天斗。
这一生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一想,哪些是天意?
哪些可以人为?哪些不可以人为?人又哪些不可以为?
知道这些就可以说是知天命了。
322. 人如何才能不孤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孔子眼里有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别人的眼里。
如果渴望被爱,孤单感就很容易产生。
如果给别人爱,与别人连结,孤单感就会消除。
驱除孤单感不是要找到知心人,而是你自己要成为别人的知心人。
知心朋友不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心,而是我们要知道别人的心,我们就是别人的知心朋友了
孤单感跟一个人的连结能力有关,所以,要真正做到不孤单,要培养自己的连结能力。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可以与天连结,与万物连结,所以他不孤单。
总结:培养自己与人、天、万物的连结力,自然就不孤单了。
别人可以不了解我们,但我们可以了解别人,从自爱走向他爱,从此我们的生命里就不再有孤单感了。
323. 成人是成才的前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先做好仁德的培养,再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论语》中认为仁的根本教育在孝悌,父母若要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孝敬之心,要注重孩子在孝悌方面的教育。
不管孩子读书成不成,做人是最基本的底线,同是,有了做人的底线,对学习文化知识自然就有了敬畏之心。
324.孔子教我们如何喜欢一个人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意思是说:“如果想了解一个人,观察他所做的事情,观察他所走过的路,再仔细考量这个人会因为做什么事情会使自己安心,这样一来,这个人就无法隐藏自己了。
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其实都只是一个人内在动机的一种外在投射。
一个人的内在底线主要看一个人内在的安心程度,了解一个人做什么会使他安心即可了解一个人的良知程度。
观察一个人主要看到得到或者失去的时候的情绪表现即可了解一个人。
325. 说了再做和做了再说的区别
说了在再做:危险的是如果说了最后做不到,那就会失去诚信,损失个人形象。即使做到了也没有给到对方惊喜。先说后做的模式形成习惯之后,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百分百的做到的,慢慢终将变成从期待变成失望的过程,失望多了就会变成愤怒,最后带来攻击。
先做后说:一个人的诚信是在一次一次的做到中建立起来的,先做后说,不单不会让别人失望,反而会多了一些惊喜,每一次的做到都会加分,领导力与影响力都会增强。
先做后说是跟着自己内心的决定而去做,越做对自己越了解,这是对自己和对别人更诚实的方式。慢慢自己也会变得更有力量与担当。
先做后说,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和改变自我形象,人的信心会在一次一次的做到当中增强的,同时,当自我价值越高时候,格局与梦想也会跟着变大。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所以,通常先做后说的人,慢慢都会展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326. 争与让的智慧
这边在教育孩子要分享不要去争,那边又怕孩子什么都让过于软弱。
运动比赛一定要努力争胜,正常的竞技需要去争,可是做人我们就尽量去礼让。
做人懂得吃亏是福,做事力求做好,学习也要努力上进。
在学习上,可以向别人学习,但要跟自己比,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努力学习,跟自己来比比出更好的自己;
学习上要有艺术的争,做人上要有智慧的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日三省。
327. 如何做到六十耳顺?
第一,听到逆耳的话不再大惊小怪,而是还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第二,听到顺耳的话不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
第三,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守自己的立场。
就是知道别人为什么说;知道自己为什么做;
知道别人说“我“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与我无关。
知道自己做事实际上是实现自我,与他人无关。
见识广的人不会与人争,很多的争吵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吵架的人没见识。
见怪不怪:不觉得奇怪,不责怪(理解了)。
想让孩子将来更容易理解事物,有更广大的胸怀,就提前让他胸怀天下吧,带他出去见识世界,不要整天呆在家里。
成才=知识+见识。
328. 如何从道理中成长?
学习更多的是在大脑层面发生的,成长更多是在心性层面的,大脑层面的叫增加知识,所以知识很容易忘记,而心性层面的是内在成为的,所以叫成长。
人的成长通常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经历一些事件或事情,产生了对内心的冲击,从而产生的新的正面信念或者新的决定,那就叫成长了
还有一种成长方式就是不需要经历一些特别有冲击力的事件就能成长,这类人可以从知识与道理中就能学习到并让自己做到
了解自己,约束自己,控制物欲,改变追求方向,从物质价值系统进入到生命价值系统,人自然就能控制物欲。
329. 如何让孩子爱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人只要乐在其中,就不会感觉疲惫的了。
也许身体会疲惫,可心里依然充满动力的。
如何成为学霸的秘密了:就是让孩子喜欢它并享受它即可。
其实,孩子开心喜欢享受学习是我们家长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经常思考如何威迫利诱让孩子做作业。
一句话点醒:不是给压力而是给动力。
330. 如何让别人喜欢跟你打交道?
“温、良、恭、俭、让”,就是温和、善良、恭敬、做事有分寸、能谦让。---亲和力
孔子给我们的启迪是:只要我们能做到这几点,别人就自然喜欢与我们打交道了。这就是一个人的亲和力,只要做到以上五点,人自然就会给到别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亲和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们看待别人的方式决定我们的亲和力。
一句话点醒:只要你喜欢别人,别人自然就愿意与你打交道了。
331. 道德是成人学而不是成功学
君子因为讲道德、讲原则、讲进取却又有所不为,所以,常常受困。而小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不受制约,往往下流的成功。
所以,君子常常会出现高尚的失败。
君子不会为了成功而放弃道德,而小人为了成功可以不守道德,君子只会选择有道德的成功,关键是有道德也不保证会成功。
君子之学是成人学而不是成功学,为了成功而学道德不是道德的本质。
如果做好人是为了有好报,那是功利主义的做好人,做好人是为了成人而不是为了回报,成为一个人是我们的根本,至于有没有回报那是另外一个学问了。
君子选择有道德的进取但不保证成功。
332.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智慧
“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se4,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意思是一个农民的最高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一个工匠的最高境界,是只专注于追求自己工艺的精巧,而不问是否赶得上了时髦,是否迎合了世俗的喜欢。
排除一切的功利心才能臻于化境。
做每一行,都要竞争高度而不是争取收入,你有什么样的高度就有对应的什么样的收入。
真正的竞争不是人多人少,而是高度,你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你只要努力地让自己身居高位你就不再害怕竞争。
建议,不看左右,只看高低。
333. 成功的另一种定义
A:“子贡强于孔仲尼。”
子贡:“就如同房舍的围墙,我的围墙只到肩膀,因而人们都能窥见里面的美好,可我老师的围墙有数仞ren4高,找不到门进去,光在外面是看不到里面宫殿的美好的。”
子贡:“我的老师,那是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越过的,即使有人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对太阳和月亮又有什么损伤呢?只能显出这种人的不自量力啊!”
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清醒,孩子的人格成长是另一种定义的成功。
不是把财富给孩子而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我们重视品德与做人,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尊师重道,我们自然就会对孩子有耐心、不功利。
内在价值观一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即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和说话方式就会变,也因此家风会改变,家风就是祖辈言行心性的结果,这种言行心性由父母内心的价值看法决定的。
所以,父母只要调整对成功的定义,孩子的教养方式就会不同,孩子的未来即不同。
334. 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智慧
第一点:等孩子想明白又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家长就要出手开导孩子。(既给孩子思考时间和机会,又能及时给予帮助)
第二点,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还在在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孩子是否真正掌握,然后针对性指导)
第三点:让孩子举一反三。(能举一反三才是真正的掌握)
刷题不是目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才是目的。
335. 说话让别人舒服的智慧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家人间不客气的说话方式就像温水煮青蛙那样不知不觉让情感疏远的。
孩子吃完饭没有把椅子归位,平常我们可能直接地说,“把椅子归位!”这样听起来是一种命令,会让人不舒服。
可以这么说:“抱歉,你需要把椅子归位!”
如果孩子真的把椅子归位了,要说声:“谢谢配合!”
这样子说话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日后孩子也会保护别人的自尊。
在说话的时候+礼
336. 学会接受也是一种爱
我学会了,只要是谁给我东西我都先尽量地收下,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失望,原来,接受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爱。
337. 孔子在家为什么也穿着整洁
在家可以放松,但不要放纵
放松自己是爱自己,放纵自己却是害自己。
一个人的时候做出来的行为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
孔子在内心里对自己的自我形象是好的,他在家只是在做他自己,并不是常人理解的刻意来严格要求自己。
做自己是最轻松也是最放松的,严格是自己给自己压力。
第一个危险,是心态上的,在外面的行为与家里的行为不一致,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人内心深处的侥幸心,在外做社会性的人
第二个危险,在家衣冠不整,对家人和孩子其实就是一种身教
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其实根源都来自父母的不成熟。
338. 三人行你有我师的隐含智慧
如果别人某些方面比你好,就要向别人学习,如果别人比你差,你就要看看别人哪里做得不够好,你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下别人同样的错误,所以,通过别人的问题也是可以提升自己的。
看到别人好就学习,看到别人不好就成长。
我们看待事物的注意力方向很重要,你看到什么你就会被什么所影响。
而一个人潜意识的注意力的方向跟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排序有关。
人的成长不关乎别人,而是你的内心有没有成长的渴望才是重要的。
339.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明智
孔子曾经也讲到他四十不惑,不惑的意思不是知道所有的知识,没有人是可以知道所有的知识的,不惑就是明是非,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人若要做到忙而不疲惫,失而不焦虑,前提是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跳出自我(跳出自自我得失、利益看问题),人就有了明事理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明智了。
内心干净,眼睛即清明,看到更多,人即明智。
做法是:去私欲修仁爱即可
340. 顺理成章的智慧
君子和身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用词不能马虎。
说出的话要对别人负责
名气越大责任越大,位置越高责任也越大。
说话一定要用词得当,更要顺理,顺理才能成章。
上面顺理下面就不混乱,最终就能成章。
凡是一片混乱不成章的都是不顺理造成的。
道路是两个字,一个道一个路,先有道才有路,做任何事先想想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然后再去做,只要不符合道不顺理的做起来都会障碍重重很艰难的,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是顺理才能成章的。
说话顺理是一种敬畏也是对别人的负责,做事顺理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341. 求上进与急于求成的区别
万事万物都有其成长的节奏
小树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一点一滴的成长,有一天它就是参天大树。
合影也不代表什么,如果有一天我的实力到了,不是我跑去与别人合影,而是别人会找我合影的。(厚重度)
父母的价值引导很重要,有些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成绩也有可能隐藏一份虚荣而不一定全是爱的,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节奏。
早开花的树长不高,学习不等于成长,知识永远学不完,可成长真的需要节奏。牵着蜗牛散步是一种爱,更是考验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啊!
342. 突破瓶颈的最好方法
人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选择的。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有限范围”扩大。
突破瓶颈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扩大见识。
加快学习步伐,放慢瓶颈出现的时间
343.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诚信的人交友,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
所谓认识一个人,打开一扇门,门后就有一群人!
人生其实就是你是谁,你选择谁,你变成谁!
不要和惯于逢迎的人交朋友,不要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不要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44. 人最可悲的是还没成熟就老了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不思考人生,不知不觉,不开悟。
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迷惑。
少时做加法,年长时要做减法,能做减法的人都是开悟的人。
因为焦点产生现实,看到生命价值的人,就会尊重生命,尊重生命就会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会敬畏规律,人自然慢慢的就会天人合一,人的生命自然慢慢的会活出最好的生命质量。
345.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
学习过的人知道,真正的好人不仅是不伤害人,还要帮助人
一切以道和义为诚信的前提。
若我们不学习,我们就不容易明辨是非了。
如果不学习,我们也很难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和德。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勇敢和刚强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带来祸害,所以学习真的很重要。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智慧,你看到的每一个人仅代表对他的误解。
足够的智慧真的需要学习。
346. 外在行为隐含内在价值排序
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是不是我们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者只是头脑想要而心里还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
真相是一个人内心价值观的排序决定着行为。
了解一个人的价值排序,你就能了解一个人每天的行为了,从而你就原谅和理解了每个人每个当下的选择了。
头脑想的永远都敌不过心里想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源泉了。
反过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即可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你即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人生方向了。
所以,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排序即是在构建孩子的外在行为与人生方向。
而这份正确的价值排序跟家长的行为有关,家长的行为只是家长内在价值排序的外在表现。
想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做出适合的行为,一句话:父母有形的行为无形的影响孩子。
347. 人的寿命由自己决定
人致死的一种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贪欲。
背后的根源是因为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只要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自然就会降低人身体感官享受的欲望,从而人的行为选择就会改变。
所以,精神境界高的人自然就更能决定着自己的寿命了。
整天追求吃喝玩乐的人其实都是用生命在作交换的。
348. 如何引导别人听话
不要用控制、强的方式。
先倾听再沟通,亲听对方的需要,亲听对方的情绪感受,亲听对方的正面动机
加入爱
349. 不随便下定义是一种智慧
对万事万物不随意下定义,要保持好奇心,抱持开发的态度
熟悉产生抗拒,陌生产生吸引力。
350. 孔子眼中的人的五种层次
庸人: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住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表现的,就是庸人。
士人: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根。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贤人:品德合乎法度,行为合乎规定,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富;乐善好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看见眼前世界-别人的世界-大千世界-看不见的世界
351. 学习和生活不要分离
孩子不要全部时间都拿来学习,要劳动,要运动,要闲暇时光,也要做其他的社交活动
成人是成才教育的前端,成人教育最好的道场在生活。
家庭教育决定人格,学校教育决定人才
352. 智人与庸人的最大区别
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更说,“我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我最怕我不了解别人。”
孔子的注意力都在我自己的成长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到别人比自己好的就要学习,见到别人比自己差的,就要从别人的问题来反思自己,使自己不要犯下别人同样的错误。
当我们的关注点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能做到改变别人的情况不多,而能改变自己的情况更几乎是没有的;
当我们关注点在自身时,可能会改变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
一个对自己不了解的人,也会常常误解别人,一个常常关注别人问题的人,往往对自己也不太了解。
关注自己的问题与关注别人的问题,正是智人与庸人的最大区别了。
353. 别人对我不友善,怎么办
颜回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不友善时依然能表现为对别人的理解,这是可等的仁爱与智慧啊!
一个诚的人不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只害怕对别人的不了解。
夫妻之间的相互攻击是因为对方在用攻击对方的方式在向对方来求助而已;
一个人只要能活出足够的诚意、诚实、诚信,没有人是不被感化的。
354. 什么样的人更能达到道的境界
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他在学习中所发现的。
注意力的方向产生成果
如果你想这一生更能入道,那么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道上与不是在路上。
找出路的人在现实世界里,在乎当下的成果。
寻道的人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寻找成事的规律。
找路的人,可能有小成功,就是不开“悟”;
寻道的人容易开“悟”,如果成功,那一定是符合道的成功。
德是人敬畏道在人的言行中的显化。
所以注重道德操守的人更能入道。
培养孩子的道德就是引领孩子将来更能入道的前因。
355. 向古人学习的好处
越研究前人的智慧越对前人的智慧产生更大的崇敬与敬畏,我们今天很多对生活、人生的困域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而且这些答案都是前人用他们的一生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学习的话那真的太浪费了,也太自以为是和太过无知了。
读书不仅是读书而是在跟书本里面的高人做朋友,这样自己的境界自然就提升了。
朱熹也说过,懂一书就懂一书,懂一事就懂一事
356. 领导者与专业人才的区别
专业人才之所以被称为专业人才就是因为一个字“专”,太专了,也会缺失另外一面。
而什么都不专的老板确能什么都知道一点,能看到全局,也就是他虽然不完美却很完整,这就是专业人才与领导者的根本区别了。
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跟任何人都能相处,可以接纳任何人,跟任何性格的人都能相处恰恰反映的是自己的承载力,领导者有一项能力很专业,那就是承载力。
357. 自由才是勇敢的显现
很多人在生活中很容易走极端,不是心里有事就是头脑想事。
王阳明也说过一个经常生气有很多负面情绪的人是因为想自己想得太多,在利益判断上而不是价值判断上,其实背后也是欲望过重。
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主观,绝对,固执,自我。
太过主观、自我的人往往在信念里面都会有非什么不可,容易走极端,会不自觉的给到别人压力,别人自然就会远离他,而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孤单。非什么不可的背后其实是反映了内心的恐惧和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因为没有学习如何自知和自爱)
一个不敢于面对自身脆弱面的人,是没法做到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是从容淡定的而不是坚硬的,真正的自由是内心满满的爱。
诚实的面对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智者自知,仁者自爱-----这是一个人能通融与宽容,自由与自信的修炼方式。
358. 大思路与小心思
子康子和公之鱼,孔子与鲁国的故事
人的小心思在大思路面前,往往小心思会占有主导作用。
人在做决策时,只要触及个人私欲,大的决策通常都会受制于私欲的。
奸臣小人的说法往往比君主的道理更能打动人。皆因小人的私欲触及了君主的私欲,一拍即合。
人学坏是很容易的,而学好需要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孩子被带坏是因为孩子内心藏有私欲,所以很容易被小人一触即发或者一拍即合。
究其深层原因是家中暗藏了引发孩子欲望的环境。
先建文化再教化,若想孩子不玩手机,首先家中要建立没有人玩手机的文化,家中的好人文化决定好人
359. 是什么使别人远离你
孔子:对自己要求多、高,但对别人要求少、低
对孩子苛刻,但对自己宽松,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怨恨,导致亲子关系疏离,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只会听他爱戴的人的话。
爱+链接=滋养力
在关系里不要生恨,否则别人就会远离你。
360. 现代的诗和礼的教育
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不能社会立足
人的说话(言教)
一个人的说话代表他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代表一个人的层次、内涵
人的行为(身教)
孔子也非常注重礼,因为懂礼的人,行为举止就会有规有矩,大方得体,这是一个人内涵的体现
言行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呈现。
现在的诗和礼的教育就是言行教育。父母的说话方式与行为方式就是最容易传承的教育方式。
361. 如何识别父母的境界
在位者的品德就像风,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
我是如何把孩子喜欢玩手机的习惯培养出来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智慧)
孩子欲望的形成一定是家中有引发孩子欲望生成的环境。
孩子有劣根性行为,家中通常都隐藏着劣根性家风。
只要孩子有问题,都要变成提升自己智慧的机会,这样子孩子就变成父母成长的天使了。
感谢孩子的问题来促使自己成长,而不是责备孩子,这就是父母的境界。
孔子也说:“我连改变我自己都还来不及了,哪有时间责怪别人啊!”
362. 如何说话才不招人讨厌
讨厌的三种人:
1. 随便插话。喜欢插话的人不喜欢倾听,只想别人听他讲话。不懂沟通,不想走进别人的内心。
2. 不懂同理别人。比如孩子摔倒了却要指责。
3. 一天到晚都不说话。要互动沟通,给予对方反馈。
363. 孔子的生命品质
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害怕。
人生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心灵之痛,如果心里不苦,做什么都不苦,如果心里苦,不做什么都很苦。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苦主要来自于人的欲望,去除欲望存下仁爱,人就不苦了。
内心有爱让人快乐,内心欲望过多想着自己过多让人痛苦。
人都是在有限的范畴内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的,关键点不在于选择而在于有限的范畴,如果不学习、不增长见识、不觉察,人的有限性就很难拓展,人的有限性不拓展,都在点上做决定而不是在道上做选择,人自然就容易迷路。
所以,一句话,无知让人生迷茫。
孔子说的勇敢是一份担当,是当仁不让的勇敢,是为大众的勇敢,是有爱有智慧的担当
364. 孔子的贡献
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其价值标准,都来源于孔子。
就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言,没有孔子,就不能确立个人的道德人格目标。
道德是我们民族的信仰,立德树人是我们的立教根本,孔子的教育里主要体现在成人的教育
家长不要做孩子的补习老师而是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
集体无意识会体现在人格的成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