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传奇而又被忽略的剧作。1987年首演,当年连演三十六场,打破赖声川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的上演纪录!
如果不是对赖声川导演和表演工作坊瞭若指掌的人,恐怕很难知道这部1987年首演后,便沉寂了近30年的《圆环物语》。
老观众重温旧剧,是不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呢?
时隔整整29年,新版的《圆环物语》,再次登上舞台。重写剧本,修改序、第一场和第七场,还特别邀请了原版演员李立群的儿子李元太出演,颇有些传承的味道。
《圆环物语》依旧延续赖声川的黑色幽默,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个载体,包含婚外情、失业、金融问题等等,用赖导自己的话说,“想了解80年代的台湾,与其去翻报纸,不如去看这样一出戏。”
既是地理场所,也是人生的圆环。
在《暗恋桃花源》巧妙的“戏中戏”结构大获成功之后,《圆环物语》的结构更为特别。
在创作的时候,参考了奥地利作家施尼茨勒在1900年的作品《循环曲》,以四男三女七位主角进行了一次“循环叙事”。
赖声川把这个结构落在八十年代的台北的七个人身上,于是就有了小贾(甲)、以(乙)乐、炳(丙)中、小丁、小悟(戊)、吉(己)欣、雨耕(庚)。甲与乙、乙到丙、丙和丁,两两之间都有故事,然后庚又回到甲,演绎了台北的六个故事,形成了以完美的圆环。
圆环即是结构上的圆环,也是地理场所台北小吃区的圆环。这个“圆环”白天是车水马龙的交通枢纽,入夜后依旧人声鼎沸,却成了充满了烟火气的夜生活中心。
如街坊谈话,但笑中有泪
从日据时期的历史开始,一直讲到了当代。故事内容都很接地气,甚至于有时候,是觉得自己在跟街坊聊天——肥皂剧拍摄,出轨,地产商拆迁,办公室性骚扰,年轻情侣见家长,旧爱重逢……这是《圆环物语》中所发生的故事。
没有家国情怀,也不谈理想与远方,更没有英雄与伟大的赞叹。三观很正,却又通过琐事晒出社会众生相的酸甜苦辣。
就像每段故事开头所说:春去秋来,时来运转... ...而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也依旧处处戳中笑点与痛点。
在舞台剧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你时刻能从故事里面,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人之中找到影子。但,一个善于讲故事的导演,是不可能只是单纯地讲故事,深味其中的台词与片段,你将会发现,它如刺针一般伤害你的内心:忠诚与背叛;光明与污秽;春风得意与黯自神伤……
台上的故事循环往复,人生的悲欢起落。沧桑的“圆环”,流水的我们,谁都逃避不开的生活本质,带着“烟火气”的生活,才是真的“生生不息”。
六段故事都是挺普通的故事,但是结构是新的,既有环状链接,环里面还有戏中戏;布景可以创新;表现手法可以创新;演员在演技上也可以创新。
舞台布景也采取了圆环的方式,一次次地旋转,把故事带到一个个新的场景里。
另外,看得出来,这出戏的服装都是经过,既有时代背景,也不失新潮,感觉赖声川不做服装设计或者服装广告什么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