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赶着回来的一个原因是要回来看赖声川的《圆环物语》。
1987年,《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桃花源》轰动一时之后,赖声川的《圆环物语》上演了。虽有珠玉在前,《圆环》不负众望,连演36场,超越了《桃花源》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然而,这之后,《圆环》似乎被遗忘了。 现在,赖老师有了自己的上剧场,箱子里遗忘的宝石终于又可以拿出来展示了。
这圆环经历了历史变迁、有市井美食、看着一段段恩怨情仇;八点档的狗血剧、房地产开遇到要修庙的钉子户、初次见家长的小情侣、婚前要见见初恋的研究所宅男、两头瞒的婚外情、各自有苦不能言的兄弟,赖声川的戏里总是有满满的乡情和烟火气,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拼图。就像每段故事开头所说:春去秋来,时来运转... ...而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也依旧处处戳中笑点与痛点
赖老师的戏都很有哲理的,所以很多台词如果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深意。这圆环也许也是八卦的图,开始即时结束,而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但是喜欢佛法的赖老师也很喜欢用一些略有颜色小段子,这大概是他入世的烟火气。
舞台布景也采取了圆环的方式,一次次地旋转,把故事带到一个一个新的场景里。
这场戏的服装尤其好看,感觉赖老师可以考虑出周边卖服装。
几位青年演员的戏已经看了几出,都很赞,功底扎实,但是又有新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要演几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但是截然不同的口音,但是观众绝对不会跳戏。要说让我出戏的,就一点,姑娘们的腿都太细了!
整部戏还有一个特别出彩的地方,是正式开始之前的楔子部分,七位演员白衣白褂做说书人,每隔几秒就会定格摆拍,效果很赞。
我又想到《赖声川的创意学》,说到底,创意能不能学?能学。创意也无非是把过往的积累通过新的形式表达出来。《圆环》的六段故事都是挺普通的故事,但是结构是新的,既有环状链接,环里面还有戏中戏;布景可以创新;表现手法可以创新;演员在演技上也可以创新。
谢幕的时候赖老师又出现了,还给大家带着蚵仔面线。 赖老师一定是个吃货,他的戏总是离不开吃。《宝岛一村》发包子,现在《圆环物语》发面线;难道下次要发三杯鸡么。
本轮演出已结束,跨年档已经火热开票,据说还有神秘嘉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