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虚空先生浅解
虚空先生浅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一心求学,专心致学。
十五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用于立志。
因为人的思维、做事风格、价值观念,到三十岁基本就形成了。
三十而立
“立”什么?
有钱就算立住了吗?不一定。
三十而立的“立”指的不是我们做成了多大的事业或者拥有多少财富;是指我们建立了什么样的志向,淬炼出了什么样的品格。
我们所经历的挫折,遭受的痛苦,才是最终能让我们立住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有了更坚毅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淡定从容的心态,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四十而不惑
我不会再因为什么事情执着和困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的时候才能豁达、通透。
给大家形容一个场景:
比如很多事情我可能似懂非懂,似知非知,可我不再执着和与人计较;
比如说我知道哪个事情研究通或研究不通,也明白一切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理,我不再去计较,不再因为那个事情不停地执着和困惑,所以这个叫不惑。
不是我所有的事情都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也不会因为它困惑和执着。我很淡定从容地去面对这些事情,不再困惑而已。
“不惑”
绝不是我消极了或者什么都变得无情了。
而是我们有一定的通达智慧,大部分事情都能解决,我们的思想是很积极的。
五十而知天命
就是很多事情几乎都能通达里面的原理,很多事情一看就清楚,任何事情都能通过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也就什么都能看明白了,天命也明白了,天道也懂了,规律也发现了,这才叫知天命。
所以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到了50岁的人,确实能知天命的。
他们可能年轻的时候很有学识,或者是做生意的,或者是当官的,当我们说什么事情,他们都很明白,不与人争论。
我经常跟大家说:要懂得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那里面蕴含着无限的道理和规律。
所以懂得观察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宝藏,都是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到东西的。
六十而耳顺
就是我们听什么都很顺耳。
比如我们从修行的角度来讲,不光耳顺。我们看到什么也很顺眼,经历什么都很顺。
听到赞美的不当真,当下一时的感受而已;
听到骂我们的不当真,当下一时的感受而已;因为人的感受会变。
今天骂我们的有可能明天变成爱;
今天爱我们的,可能明天变成恨。
人的感受是最无常的,这一秒是喜悦的,下一秒有可能是恐惧。
承载的越多,承受的越多。
还没有经历这些东西的,说明我们能承载的太少了。
所以大家太在意当下无常的那个感受,才会产生痛苦。
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是事情发生以后,我们自己内心出来的感受。
事情未必让我们痛苦,是感受让我们痛苦了。
有的人说我很少赞美别人。
其实赞美别人是为了让我们内心更阳光,不是为了赞美别人。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个人都有优点;
所以赞美别人的话多讲,苛责和抱怨的话少讲。
七十而从心所欲
当孔子到了70岁的时候,做事情就能随心而为。
有一句话叫:率性而为;
《中庸》开篇讲率性而为,率的是什么呢?是天性。
孔子70岁才敢讲:从心所欲。
因为修到这个年龄已经达到至善;
当达到至善就是无善无恶,他所有的念头、思维、行为...
所有的事情都是符合至善的,都是符合天性的。
当我们达到至善的境界就是无善无恶。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讲止恶扬善?
因为我们还有恶,所以要止恶扬善。
没有恶的时候就无善无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