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也。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作为“鱼米之乡”的福建省浦城人历来重视农桑活动,对二十四个节气特别敏感,各种节日的习俗大都与食俗有关。大米让浦城人吃饱喝足之余,也让浦城人在节日的餐桌上增添了不少花样。立夏吃的立夏粿也是能干手巧的浦城妈妈们让大米换上不同“马甲“的表现形式。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夏天好像就是从妈妈做的这样一碗肉丝、墨鱼、豌豆、时令小笋、大白菜叶、豆芽、香菇干等荤素搭配的甜润丝滑、香气四溢、合家共食的“立夏粿”羹开始的。
立夏的头一天,妈妈就要将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浆装在布袋里,晚上将米浆布袋压在石磨下沥干水分。第二天,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浆蒸炒至大半熟,手上抹点茶籽油把半熟米糊揉搓成一个个白乎乎的小团子(和汤圆有点类似)备用。这些小团子可以和配菜一起煮成“立夏粿”羹,也可以像炒年糕一样和配菜一起炒着吃。小时候,我难得立夏在家,特别乐意帮妈妈做这揉搓小团子的工序,看着一颗颗软香丝滑、圆溜溜的米粿儿从自己手心里揉出,把能装的大盆、大碗堆得满满的,甚是好玩和有成就。妈妈不催促的情况下,我还可以不紧不慢地捏些小动物的可爱造型,谁的碗里要是舀到这些特别的,都会感觉自己是幸运儿。
立夏这天,是能干手巧浦城女人的天下,妈妈们一早就把切好的猪腿肉丝、墨鱼、豌豆、时令小笋(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豆芽、香菇干……荤素配菜混在一起炒熟备用。待“立夏粿”羹起锅前,将炒好的配菜全数倾入锅中拌匀,一道细腻柔滑、菜色多样、味道鲜美的“立夏粿”羹就做成了。巧妇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端着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羹汤,互相邀请邻居品尝自己做的“立夏粿”羹。每碗羹汤都将会得到品尝者的美好祝福和称赞!因为是易消化的大米做的,配菜很多的羹汤,所以老人、小孩都适合吃,也就有“过个门槛,再来一碗”之说。传说立夏这天吃了七家人的“立夏粿“羹,可以消病除灾,面对热情的左邻右舍,大家都会敞开肚皮,走到哪家尝哪家的。有句俗语叫“吃了立夏粿,东南西北走”。早上吃“立夏粿”羹是补头、中午吃是补腰、晚上吃炒出来的立夏粿则是补脚。
因为每家用的荤素品种、搭配比例不一样,煮或者炒出来吃起来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了。大碗大碗吃了妈妈煮的,我还是特地留着肚子串到左邻右舍去品尝她们的劳动成果,碰上豌豆多的羹,我会下意识多吃一点,传说这天吃豌豆能消除眼疾,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女孩吃了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远行他乡求学、工作、生活十余载,有些事情, 也许忘了, 有些节日食俗被异乡同化了,但是你的胃忘不了妈妈做的味道、家乡食俗时令的味道。从小到大,记忆中,厨房里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节日里,妈妈都会想着方法亲手准备一道道可口的美食和糕点。有人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这就是食俗特有的温情、治愈、纽带功能。最美的滋味永远在记忆里。
我,一位从东南来到西南生活多年的女子,立夏了,想念妈妈在福建老家做的一碗“立夏粿”羹,想起儿时的幸福时光——全家合食、走邻串巷、其乐融融。 跟我一样,青春年少时总想变着戏法背井离乡,越远越好的你;只身远行他乡或带着小家定居异乡的你,立夏了,你又遵循什么食俗或者想念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