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是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言”。而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站立”在课堂中央,读懂学生是根本前提。
读懂学生的天然禀性,“不要以为自己教了,学生就会学”。学生坐在教室里,就一定在学吗?许多时候,教师只是在激情地教,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进去。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想学什么、能够学什么,目标太难或太简单,过程太死板或太无趣,都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地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创设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
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不要以为学生学了,他就会懂”。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需要一个顺应、同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静下来思考:教学目标距离学生的现有水平有多远?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了吗?练习、消化了吗?有些课堂,学生还没来得及学习、交流,教师就急切地给出结论或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听讲”类的学习是低效的,而“小组讨论、实际演练,教授他人”才是有效的学习,后者正是因为延长了学习的过程、融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才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慢下来,不要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真正的获得是主动求知而非被动告知。教师的作用就是搭建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会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学—习—悟”的螺旋上升过程,融入已有经验的学习,是避免虚假学习的核心原则。
读懂学生的真实需求,“不要以为学生懂了,他就会用”。语文学习,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又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解到运用到底有多远?似懂非懂之时,不能运用;没有平台之际,无须运用;缺少方法之练,不会运用。教师的作用在于聚焦需求,让学生能用。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语用能力为价值取向,设计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历亲练,通过“言—意—言”的反复循环达成语感、情感、美感三位一体,这种教学就是言意共生的阅读教学。真正的运用有三个衡量指标:深度思考、全局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学以致用”是学生的需求,“言意共生”是课堂的境界。
基于儿童经验,关注儿童视角,探索儿童世界,是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有时,我们不能回避应试,但可以巧妙地换种方式面对应试;我们不能逃避分数,但不可以眼中只有分数。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站在学生立场,师生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才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儿童的特点,树立“少即是多”的理念,提倡“极简”教学,简单清爽的线条、简明得体的语言、简要管用的点拨,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形成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服务,“教”就是为了“学”,读懂学生就是读懂了课堂的密码,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以致用,让学习真实发生,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