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特别重视传统的节日。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和亲戚邻里间,都会互相上门祝贺。
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了。
因为在古代,中国本就是小农社会,并且有着宗法的刻印,所以人们与宗族亲戚、邻里之间相互往来,这是人情社会的一种潜性习惯。
可是,当社会的发展逐渐来到今天,人们走亲访友的兴趣没有以前浓厚了,有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还讨厌“走亲访友”。
这样的做法,在年轻一辈的眼中,那是很正常的。可在上了年纪的人的眼中,这就是不正常的事儿。
因为大多的老一辈,他们都是“人情血缘”关系的坚实拥护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和亲友们联系关系。
他们会认为,这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是“血缘沟通”的体现。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老一辈,连他们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变得不再走亲访友了,而是习惯于相互道个贺就好,不需要过分兴师动众。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不妨听听下面这两个老人是怎么说的。
02
村里的张伯,他是家中的长辈。可张伯有个特点,那就是近几年来,除了参加家族内的活动外,都不怎么喜欢走访亲戚。
对此,儿女们都问张伯,您是族里面有名望的人,连您都不去拜望亲戚,那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啊?
张伯说,比我辈分大的很多老一辈,他们都走了。就连和我同辈的,也都走得差不多了。
自从这些人走了之后,我们还怎么可能去拜访他们那些小辈吗?况且,走人茶凉啊。兄弟姐妹一走,我们和他们各家的关系也就变得疏远了。
而孩子们,他们也认为,每一次逢年过节去拜访亲戚的时候,他们和亲戚谈不到几句就无话可谈了,特别尴尬。
况且,对方也不怎么希望和他们家有往来。也不是说看不起他们家,就是因为和他们家最亲的长辈也走了,年轻一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淡了。
张伯也感慨,在以前,不管是年轻一辈,还是老一辈,他们都把亲情或者人情看得比天还大。可在今天,情分都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了。
03
城市里面的李叔,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虽然不太有钱,可还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对城市的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理解。
在李叔小时候,他发现,自己和父母虽然经常到亲戚家去做客,可父母跟对方的交谈也不算太多,甚至给了点礼物就直接走人了。
不仅如此,在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在平时也很少有往来,也许是因为日常的工作也太忙了,抽不出往来交流的时间。
到了今时今日,当李叔老了之后,他愈发觉得,他跟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远了。
虽然说和他同一辈的老人们还在,可是,对方也很少和他联系,他和对方的关系也不深,最多只是过年的时候几家一起吃一顿饭,或者打个电话道贺几句,也就没交往了。
不仅如此,就连年轻一辈之间,他们有些人还出现了拒绝走亲访友的心理。在年轻人看来,走亲访友就是在跟陌生人交往,没必要。
他们宁可在微信上发个红包,发句祝福,也绝对不亲自登门拜访。
而且,年轻人平时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又怎么有可能会过分跟亲朋好友有过多的往来呢?
对于这样的情况,李叔也明白,如今科技发达了,一台手机就能走遍天下了。所以,又有谁会过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和交流呢?
04
如今逢年过节,中国人“访亲走友”的习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从以往的乐于走亲访友,到现在减少往来和交流。
对于这样的情况,大多人都有疑惑,逢年过节,为何“走亲访友”的人越来越少了呢?
其实,这就跟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的节奏有关了。
生活变得便利了,科技发达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看天下,交朋友了。所以,科技影响了现实中的血缘关系和人情关系。
想想看,当视频聊天能取代现实的登门拜访,当微信红包能取代现实的红包之后,又有谁会上门拜年呢?除非是求帮助或者来借钱的。
另外,社会的节奏愈发在加快。这样的快节奏生活,它影响最大的,不是中老年人,而是这一代年轻人。
每个年轻人都过着“996”这样的生活,又有谁有那么多的心思去走亲访友呢?哪怕是逢年过节,很多年轻人也不可能花时间和精力去走亲访友。
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另一个情况,那就是像张伯一般,当年老的一辈走了之后,年轻一辈便选择与对方老死不相往来。
总的来说,逢年过节,就该是走亲访友的。可是,由于社会和人情关系的变化,我们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减少,这就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趋势。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