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的时间已经二十又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理解也日益更深入。更主要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对教材的理解上,由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由用教材教阅读到用阅读教写作。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低效教学现状的思考,又是在不断语文与写作教学专著的不断阅读下的实践。
不得不说,这是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在时间的流水线上由终身学习观念所带来的实践。
由此想到,所谓的经验,不仅仅是时间尘埃里开出的花朵,更是自我自主积极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必然结果。然而,我也曾看到过,在时间逝去的滚滚洪流里,被它打得永远翻不了身的那些被动的坐在自我已有“功劳簿”上的经验之臣,最终在教学还是在经验之谈的言行的孤陋寡闻,不得不感叹世事变迁下,被时间埋没的那些教育者到头来只落得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话痨,倚老卖老别无他法,这是何等的悲催!
身为教师,在当代社会生活巨变与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没有学习力,就等于悲时代抛弃。他们的教育教学必然是那种“刻舟求剑”式的,对时代知识的获取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毫无疑问是“守株待兔”式的。俗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在国与国之间,还是在时代与人们之间,任何两者缺少了同步共振的频率与步调,自然就会被另一方甩掉或抛弃。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就显得更为重要。教育界有一句老话说:“想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何况在当今网络媒介多元化,知识获得途径如牛毛的时代,很多方面,学生很可能比教师要强。当然,其实,这句话在今天可能也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说的所谓知识是就自己领域的学科知识方面的,而非社会其他领域的。再说韩愈在《师说》里就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用到当代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识关系,也是很恰当的。虽然如此,这句话也常常指在其他生活或知识领域,而不是在自己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方面。
在语文教学方面,在以往的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我们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或参考教师用书进行按部就班的知识和技巧教学,甚至是绵绵俱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亦步亦趋的用教材教教材的课堂学习就是传统的教学,也是至今依然有不少老师还在用的低效课堂与教学能力。而如今,在意识到语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语文教学或学习的目的,就是在用好这个教材课例作为桥梁,实现教学或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改善与提升。于是,在读完潘新和教授的1000多万字的语文教育教学专著《语文:存在与表现》后,在明确这个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教材与课文作用后,在真正理解新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对语文教学有了真正深刻认识,于是,在知行统一的理念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身体力行的践行。如今20余年过去了,所谓时间之流里的经验加一线教学实践中的思考相结合中,也愈将成熟和深化。再教这篇课文,我作了如此改变,把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典型范例,“散步”这一家庭日常生活的小事,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关注生命、亲情责任、尊老爱幼”三个大主题相结合成就大作。关键在于叙事类写作艺术中“矛盾冲突”的插入与妙用。所以,在讲课中梳理文章结构过程中采用“散步——分歧(母亲不愿出门——我的劝说——关注生命主题的实现;分歧中,儿子走大路,母亲走小路出现后,我决定遵从母亲——亲情责任主题的实现;母亲自愿选择走小路,儿子开心——尊老爱幼主题的实现。)”其中,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叙事文写作艺术:事件叙述过程——插入:矛盾冲突(1、2、3等)——逐步解决矛盾冲突过程(文章主体部分,重点突出,细节描写的刻画),这样把阅读教学重点转化到写作教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合二为一,这既是完美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的结合,也是语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二者有机结合。在这个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我们学科阅读与实际思考结合的结果,这必须是身为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必须要比学生强的,否则,我们何以为人师?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但我们身为老师,必须得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只能被时代抛弃,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可悲的误人子弟的那颗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