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我文章下面一个朋友的留言,本来想评论里回复一下,写了会儿发现这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索性写一篇文章,捋一捋自己的思绪。
这些也纯粹是自己的一些不太完善的想法,自己育儿路上边看书边实践得到的一些想法。写出来抛砖引玉一起讨论。
为什么会存在校园欺凌,怎样可以消除校园欺凌?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关注被欺负的一方,还要着眼于欺负人的一方。
其实我觉得两边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少爱和关注,尊重和信任。
他们不知道怎样正常地进行情感交流。怎样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对于欺负人的那些小孩子,我认为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一.家里人过于宠爱或者害怕哭闹,对于他(她)的要求无底线地认同,导致他(她)产生了一种假象,只要我要的,所有人都得同意我。因为没有家长良性的情感沟通,孩子没有明确的界限感。 一旦被拒绝,他就会想尽办法达到目的,一旦这种行为有了一两次的成功,且没有被家长及时发现并阻止,就会肆意发展。
这个看似都是爱的环境,其实只是大人在用爱的假象来掩饰自己的失职。作为家长,应该是处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用爱和耐心一点点引导孩子认识这个社会上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感,能更好地适应以后要生存的环境。而说不是用溺爱切断了他们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结。
这样即使孩子以后处在一个欺负者的位置,好似占尽便宜,他们也是孤独的,因为没有流动的情感。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真正被爱的样子。
二.家里大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存在暴力行为。如果爸爸妈妈之间不存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任何冲突都是以吵架或者暴力的方式处理,孩子就会模仿。而且爸爸妈妈之间如果是暴力的相处方式,那么他们也只会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没有经历过爱和包容,更别谈耐心引导,所以他们处理和别人之间的冲突也只会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暴力解决。
这样的孩子最可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没有得到过尊重,他们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冰冷的,又怎能给人家带来温暖呢?
而那些被欺负的孩子,我认为也有两个原因:
一.被过分保护。
这一类的孩子往往有点体弱,从小就是大家保护的对象。夸张一点,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如临大敌。小时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拿热水怕烫到,搬东西怕碰到,出点汗怕感冒。再长大一点,有什么需求还未开口,家人已经领会,不给任何表达的机会。一旦进入集体生活,由于不善于表达总会发生冲突,如果体质强起来,可能就演变了欺负人的。如果 还是体弱,回家哭戚戚,爸爸妈妈一着急,还未问明来由就齐上阵找人家算账,那孩子可就越来越不受人欢迎,变成了被大家孤立和欺负的对象了。而家长也因此越来越焦虑。孩子的害怕和家长的焦虑又一次进入恶性循环。
二.被过分打压。
这一类孩子的家长可能就是信奉挫折教育,总是害怕孩子被表扬后太得意。殊不知,言语上的打击一次次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遇到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做不好,不会做。遇到冲突也不愿意去争取自己合理的权利,而一味的忍让和退缩。但是这样的忍让和退缩并不会让那些孩子退步,反而得寸进尺,觉得捡到了一个软柿子。
我想到的这些可能比较片面,也比较零碎,但是我认为,不管哪种情况,爸爸妈妈理性的爱是孩子面对一切问题的勇气,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来源。
爱是必须的,当孩子心里有爱,才能对别人有爱。
但是得告诉孩子爱也得有原则,有底线。比如不可以伤害自己,也不可以伤害别人,需要借用别人的东西或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得先征询别人的意见,别人借给你东西或者帮助了你要表达谢意,如果别人不愿意也是别人的自由,他们没有这个义务,我们不能因此生气或者责怪别人。
当别人做了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要及时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并大声对人家说不。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请求,这是你的权利。
我们要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好的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比如偶尔他们选择忍让,我们也要尊重他们,也许那件事在孩子的眼里并没有多少严重,我们不能代为出头。但是孩子觉得应该表达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支持他们。假如孩子的处理方式要伤害到别人,我们可以提出建议,一起商量出既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可以不伤害别人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处理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记得之前和小家伙讨论交友问题,她的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一.要温柔。二.但不要太温柔。三.脸皮要厚。”说得直白点,就是有底线的爱,且要勇于表达。我想,如果能做到这点,应该能避免大多数的冲突了吧。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做到退让有度,又怎么会有欺凌事件呢?(๑><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