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失恋了,约我去江滩散步,其实对于这种情感的修复我是很鸡肋的,没别的,那是自己的感情像白纸一样,又没有看相亲综艺节目的习惯,安慰人并没什么说服力。
我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朋友的恋爱的曲折,她似乎从来不缺少追求者,也从来不缺少玩的好的异性朋友“蓝颜知己”。对于感情的事情,我只能做一个聆听者,中立的参合一下,没办法那就只能各种话题的聊。
就这样,在江滩上边走边聊,无论对面的霓虹多么闪烁或者对面的高楼多么的具有现代感,此时对于她或者我来说都没有任何的意;不若,滚滚东逝的江水一道一道的涟漪,却掩擦着内心的波涛汹涌。
.......
时不时对面走来几个小情侣,为了缓解尴尬的氛围,我说道:老板,每当看着别个小情侣走过我的身边,我第一个想法,我ci ao 长的这个样子都能找到女朋友......
此时,她也会打开她的话匣子,用以礼貌性的习惯性的:哈哈大笑,我也是......本仙女......
继而一路慢走,时不时的看着江边绿化的花花草草,比如绣球花,找几个比较好的摆拍的地方照照相......时不时的聊聊家常。
此时我已经忘记了是哪一个话题点聊到了我们的父母,聊到了旧时候,父母包办婚姻就挺好,现在遇见了一个合适的人真TM的太累了。
可是,现实中了,父母的感情史就在柴米油盐酱醋等诸多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因为小时候我经历过他们的吵架太多了,直道吵架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种方式,成为那枯燥劳累单一生活的调味剂。我甚至都不认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爱情的影子,但是,当你觉得他们并不是相爱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中你又觉得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水火不容,他们依旧彼此的照顾,彼此的依存,也许他们的身上更多的是亲情超出了爱情或者是我心中的爱情。
就这样,从小学到初中到我离开武汉,又回到武汉。
有的时候在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我受不了,劝他们离婚,分开过;后面想想,都到年纪了,谁又能离开谁了。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我父母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他们是从50-60年代过来的人,母亲是家里的老大而我父亲是家里的老二,母亲的个子不是很高,扶老携幼,父亲很精瘦在家里也承上启下。
而在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人际交往也不是很方便。那个年代,婚姻更多的是通过,媒人介绍的,谁这个村里有个男的蛮不错的,谁那个湾里有个待嫁的闺女蛮好的。那个时候,物质条件艰苦,人单纯...都是学习努力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然后在文化大革的大环境中半工半读的度过了他们的童年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活圈子也更加的封闭。除了干农活,就是学习毛主席的思想,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然后阔别了陪伴他们从小到大的毛主席,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下,我的父母,就这样被缘分撮合在一起了。我一直想知道那媒人是怎样给我父母在说的媒,我那么好强的母亲是看中我父亲的那一点:后来我问我老妈,是看中了老头的里的那一点,她说还不是看中了家的地方,方便做生意。而这一选择就是一辈子。
那个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一辈子,是对感情中的挫折亦或是对于未来一半的希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