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三百年第一人——范仲淹
公元989年,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抱着他新得的幼子,却毫无喜色。
原因无他,他已经快五十岁了,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着这孩子长大。并且,儿子嘛,他已经有好几个了,都是正妻陈氏所生。
而这个孩子不过是侧室谢氏生的庶子,母亲既不出身望族,孩子还能有什么出息。
他随手抱了这个孩子一会儿,然后转身离去。
然而,正是这个普普通通不被父亲重视的孩子却日后成了整个家族的荣耀,被眼高于顶的朱熹评为三百年间第一人的范仲淹,立德立功立言均不朽。
两年后,范墉突发疾病病逝与任上。接着,正妻陈氏担心仲淹及其母分遗产,故将其母谢氏赶出家门,谢氏无法,只好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而范仲淹随后改名朱说。
公元1004年,朱文翰为淄州长史,15岁的少年随父上任。
朱文翰家中已有几个儿子,并且仲淹母亲谢氏当的也是朱文翰的妾。但是仲淹十分聪明,读书快,又极其聪慧懂事,在几个孩子中最受宠,故文翰带他去上任,打算让其一览风土人情,开拓眼界。
少年不愿老老实实坐在马车中,骑着匹小马前进。
慈母在旁,严父在侧。师长赞赏,朋友佩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中原花。
他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然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1004年,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全都过得不快乐。
真宗急呀,北方国名换来换去凶狠本性不改的契丹铁骑,每年秋天按时来边境打秋风,偶尔还要求中原各州郡来个一日游。(你能想象你晚上还在床上好好睡觉,醒来发现自己五花大绑躺在地上,一柄钢刀冷飕飕的贴在你脖子边儿上吗?这是当时北方边地州郡长官如影随形的噩梦。)
而西北贼心不死的党项人时不时冒出来打个劫。更不用说四川隔段时间闹兵变,各地洪灾旱灾地震隔一两年出现几次。也不用说,亲手把自己扶上帝位的朝堂定海神针们相继病重或去世。同时各处要花钱,皇帝他自己过得也很穷。
皇帝愁成这样,各级官员更加压力山大,这时候加班是正常现象,为公务牺牲更是时常发生。
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洪灾旱灾影响粮食收成,但朝廷打仗又要用钱。所以租税可减半,可老百姓还是交不起。那时时常出现饿死人的事。
可这一切,15岁的天真少年并不知晓。
从他记事起,就有温柔慈爱的母亲和严厉温和的父亲。他自幼聪慧,读书又快写文章又好,受尽师长称赞,眼前所见尽是繁花似锦。他怎么知道世上还有人会易子而食,还有地方田中不长庄稼而专生白骨呢?
1004年途经青州某地时,他第一次见到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朱文翰迅速调出青州粮仓中的粮食,解决了此地饥荒。但小小少年仍为此事惊骇的整晚睡不着觉。
最后他踌躇多时终于提笔写下几个字:
当为良相,解人间疾苦,
第二天拿给父亲看,父亲淡淡回应道,科举取士一年不过200人,可是每年却有20多万人参与考试。要在这么多人中金榜齐名,太难了。
更不用说我大宋有官员近万人,而为相者仅一两人,要位及卿相更加难。
如果有一天你很难实现理想,那又该怎么办呢?
少年沉思许久,终于答道,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总要济世救人的。
志向很伟大,可是命运给予他的却从来是一次次打击。
不久他偶然得知自己身世。朱家孩子也多。仲淹在家最喜欢独自在庭院中念书。比他年长许多的兄弟们则在那里斗鸡走狗,买各种新奇东西玩儿。
有一次他提醒他们不可太过奢侈。对方不客气地回敬道,花的又不是你家的钱,你管这么多干嘛?
他觉察到对方话中的疑点,去问母亲,终于发现自己身世的秘密。
一直细心照顾他的父亲并非生父,其生父早在20年前就去世了。
铺天盖地的失落感向他袭来,养育之恩重如海,却无以为报。即如此,能做的就是不去给您添麻烦,那就只得离开了。
他离开家门,去寺庙读书。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不能再接受养父的赠与。
范仲淹的苦读生活是从这里开始的。
没有美食,珍馐只有一碗薄粥,也不是一顿吃完,而是一碗薄粥,分成四块儿,分两顿吃。没有蟹黄酱虾酱肉干儿来下饭,只有一粒粒粗糙的盐粒。
而这样的生活,他过了几年,史书上并不明确。
也许是五年,也许是七到十年。
可这样辛苦,又考上进士了吗?
没有,并没有。
科举取士几乎万里挑一,并且还是从各地有名的才子当中选。
他就这样一年年,失望着,坚持着。
忍冬熬夏,经年风霜。
可也是在这样的岁月中,熬出一颗人类历史上最坚强最纯粹的心。
再然后,他去了应天府书院。
那是大宋南都国子监。云集天下名儒才子,高官巨宦子弟此地比比皆是。并且还有机会见到皇帝,在皇帝面前卖个俏,直接当官。
有一次真宗来了,宁天府全体学生万分激动。扔下书卷去看皇帝,范仲淹在那抱着书本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他答道,日后朝堂之上有机会见,何必急于一时。
可他的机会还没有,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病倒了。
他的同学看不过去了,给他带来一堆山珍海味,平日一直欣赏他的师长也给他送来一堆营养品。
换做正常桥段,应该是男主热泪盈眶地对他们说,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可范仲淹又怎么做的呢?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放着,吃的放坏,衣服送人。自己经年累月仍是穿一件洗的发白的灰布袍,仍是吃素到极致的白粥。
不想欠人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一旦习惯锦衣玉食,日后人家不送了,不是会心有怨恨吗?并且一旦习惯过好日子,再过苦日子就撑不下去了。
还有啊,我自己选的是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积累好本事后去孝顺父母。所以怎么能再接受别人荫蔽呢?
1015年,他终于考中了。这时,他已经26岁,风华正茂却因经年辛苦而华发早生。
1017年,他为集庆军节度推官,改朱说为,赡养母亲,回报继父,找到生父。人生可谓圆满了。
然而,范仲渊极度坚持原则、是非曲直要一争到底的性格,让他名满天下,让他为当时及后世人敬仰,也让他的人生格外的艰难。
他的人生路,难见青云直上,只有今年经年累月的苦熬。然后等他好不容易到了高位后,又非得为了自己该死的原则与太后争,与皇帝辩,与宰相斗。孤身挑战西北草原最残忍最聪明的狼王,以一己之力支起摇摇欲坠的改革大局。
飞上九天,却又为原则为理想自愿跌落千丈。
极度跌宕起伏的人生,只有寇准可与之相比。
1022年真宗去世。从此一直到1033年,都是太后刘娥当权。
这11年中,她扳倒一步十计的丁谓,将众人心中如神灵般威严的寇准流放到海南,又除去宫中人脉颇深的太监雷允恭。
宰相强如王曾吕宗道也对她无可奈何。
行至绝顶我为峰。
登高望远,百川都入海。
可我胸中的百川,则可化为凌驾在众人之上的法律,让世人奉为圭臬。
皇权面前无父子。并且,仁宗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所以,既有大权在手,为何要让给他人
并且,为什么要让?又凭什么要让?
1029年,冬至庆典上,太后车辇走在皇帝前面,而仁宗要先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举世哗然。
可冠盖满京华,却无人敢直言。
太后已成了事实上的武后。谁敢说她不会让自己名副其实,不会废帝自立呢?又有谁敢说则天时朝堂血流成河的景象不会重演。
无人敢再说。
千辛万苦爬上高位,不能图痛快一回就让自己脑袋搬家,家人也陪葬。
可范仲淹敢。
他上奏说太后这么做不对,应还政于仁宗。
奏书递上去了,一切都很平静。
可寇准,丁谓不也是在平静中被拿下的吗?
众人都说此举甚于以卵击石,实在是蠢极了。
范仲淹,你很聪明吗?可如丁谓般冒险深入强敌巢穴,谈笑间化解敌人叛乱。
范仲淹,你的资历很好吗?如寇准19岁中举,33岁已是卿相,40岁时定下檀渊之盟,成就宋辽百年和平。
范仲淹,你位高权重吗?先当上宰相,再说宰相说的话。宰相王曾还没发话呢,你扯什么?
范仲淹,你没想过后果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不是最好的例子吗,你不担心自己被流放连累家族吗?
可是一切他都想过了。
若有利可图而为之,这是世人称赞的聪明。
若无利可图而为之,这又是图什么呢?
是为了坚持自己救世济民的志向啊。
太后如此行事扰乱朝纲,朝堂乱则天下乱,天下乱则百姓危。
为了不让这些发生,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要出面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