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整理内容: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意思是,保持朴拙,是处世之道。
抱朴守拙,是古人强调的一种修身哲学和处世智慧,其本质是告诫人们,不可被外在的虚华、物欲和利禄所诱惑,要始终坚守质朴、纯真的本性和品行,为人低调谦厚,做事踏实专一。
《道德经》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曰:“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等。老子特别推崇、倡导朴,认为朴就如同赤子、婴儿一般,保留着人性中真、善、美、仁、义等最本真、最本色的自然属性,没有过多的虚华、伪饰、贪念和欲望。说到底,“抱朴”就是达到与道合一,自然淳朴之本初、本始状态,回归到内在本真之自我。具体到社会治理实践,“抱朴”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不萦于外物的虚荣,始终坚守本心、初心,实现万物和谐安定的局面。实际上,老子本人便是“抱朴”的忠实践行者,世人都纵情于声色货利之时,他却能守真质朴,始终保持婴儿的心态,正所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都是古人尊崇的做人品格和行事准则。孔子年轻时曾求道、问礼于老子,老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后来,孔子赞扬学生曾参曰:“参也鲁!”《论语集注》中,程子曰:“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可见,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拙”并非贬义,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智慧。拙,追本溯源,是老子用以描述宇宙之本“道”的特征之一,也形容一种顺应自然的状态。后来,拙更多延伸为有拙劲、有韧劲、肯下笨功夫等意思。肯用拙劲,必能生出智慧,真正的功夫,恰恰是来自无数拙的积累。
此外,拙还包含质朴、实诚、守信、低调不张扬、自谦内敛等意义。《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这是在说,取巧和虚伪,即使能赢得一时,但终将失败。此处,巧与拙相对,为贬义。再如,周敦颐《拙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在周敦颐看来,若治政理政皆能守“拙”,必会实现政清人和,上下安顺。明代清官康大和质朴敦厚、清廉爱民,“在翰苑二十年,闭门读书,屏迹权门。人讥其拙,作《拙宦对》以述职,与关中王愧野齐名,人称‘康王’。”
二、学习《菜根谭》之“心事宜明,才华须韫”。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译文:君子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以告人的事;君子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家知道。
给我们的启示:才华横溢,是每一个人的向往之事。但是,许多时候却会成为自己人生的绊脚石。
举例: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更关键的是他还是四杰中最为出名而且成就最高的,还是被誉为“神童”年少成名的。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而王勃就恰恰如此。
王勃,出生于儒学世家,家学渊源,祖父王通是隋朝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王勃,年仅六岁就可以“指物作诗立就”,且诗文构思巧妙,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惊人的文学天赋。九岁时,王勃在读到当时名儒颜师古注的《汉书》时,竟然指出了其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见王勃的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四岁时,王勃毛遂自荐,上书当时的右相刘祥道,直陈政见,并深得刘祥道的赏识,于是便上表朝廷,举荐王勃入朝为官。十六岁时,王勃参加科试并获得朝散郎的官职,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朝廷最年少的官。一时之间,王勃便春风得意,名动天下。所以,这之前的王勃可谓是一帆风顺,处处出类拔萃。
但是,可惜的是,“福祸相依”,王勃后来赢得了沛王李贤的赏识,而当一次李贤和英王李显玩斗鸡游戏时,他一时高兴写了一篇文章《檄英王鸡文》为沛王李贤助兴。不巧的是,这篇文章被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唐高宗李世民的手中,引起了李世民的猜想,认为王勃是在蓄意挑拨英王和沛王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一怒之下,便把风头正茂的王勃逐出长安,仕途尽毁。
幸运的是,王勃后来又在朋友的帮助之下到了虢州任参军,谁料想,王勃却不知哪根筋不对了居然先是藏匿跑出来的官奴,之后又唯恐事发而杀死了官奴,于是乎便又被判死刑。王勃,再一次跌落到了一个死囚犯。幸运的是,王勃恰巧赶上皇帝大赦天下才得以保全性命。当然由于这件事,他的父亲因此被牵连,被贬到交跖县做县令。得以保全性命的王勃,出于对父亲的愧疚和孝心,他拒绝了朝廷的任命,打算南下到交跖探望自己的父亲。
那是公元675年的重阳节,洪州都督闫伯屿重修了岳阳楼,决定大宴宾客,并邀请当地的名流才子参加。闫都督早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展示,其他文人也很是明白其意,都推托才华不济,无法写出。正当大家都在推让之时,王勃出场了。王勃触景生情,回想自己一路所与所看所想,一时之间,感慨万千,一篇震烁古今的雄文《滕王阁序》便横空出世。而当王勃文章写完之后,便毅然离开继续前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当唐太宗李世民再次看到此等文章之时,突然醒悟,这么有才学的人怎么可以不中用?但是,当他派人再次想要请回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勃时,却得到了一个令人惋惜的结果:王勃在渡河时因溺水而亡。王勃,终于还是死了,死在了寻找自己父亲的路上,死在了自己留下了一篇雄文之后,死在了自己才华横溢而不知道稍微的“玉韫珠藏”之后,死在了令人唏嘘的历史长河之中。
或许,王勃的故事不能够全部或者不是很恰当地反映了“心事宜明,才华须韫”的道理,但是,王勃在自己年纪轻轻就依仗才学掺和于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之间,以致触怒了唐太宗,这才是王勃走向人生下坡路的关键。
所以,胸怀坦荡是做人的原则,蕴藏才华则是处世的原则。虽然,王勃的没落和坎坷并非是来自别人的恶意诽谤或者肆意打压,但是,总给人一丝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感慨。
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环境会比古代好上千倍万倍,但是,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时,尤其是当自己不知道适当地谦虚谨慎时,我们就会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或厌烦,进而以至于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于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