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penser成为一个作者之前,就通过了朋友的推荐关注了他,并一直保持着对他关于漂泊的关注。短短一年多时间,都已经出书了,虽然大都是公众号的文章,但是经过作者再次整理分类之后,还是可以看看的。
客观地说,这本书或者书里的文章,初看惊艳,再看很多都是快餐观点的拼凑和这种拼凑对作者的人生影响。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职场,留学,青春和家乡。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真正重要的命题只有三个: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值得全情投入的领域,在爱与被爱中心智成熟。”
在某种意义上,我更倾向于认为用这三个视觉重新分类本书的章节会比较有看点。
“成长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培养成好资产,是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稀缺性,因为有稀缺性才有定价权。而定价权就是你作为一个职场人的价值筹码。”
对这段话不能再认同。
1.做的事情要有时间复利。不单单指事业,有可能的话是大多数的事情。
2.不要低估自己的时间价值。“要学的东西太多,每天早上醒来都在面对自己的无知。”
看得出,作者喜欢冯唐,并且冯唐对其影响很大。甚至是,看得出作者身处剧变之中,行文风格的匆忙。有得有失吧。
最近倒是对作者关于友情的文字有些感慨,他如此写道:“现在想要了解一个人,或爱一个人,光表示理解是无用的,走近他的世界也是不够的,要成为他世界里的玩伴,负责共同成长,负责彼此成就,负责填上彼此的空白,成为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去共同面对岁月的不断轮回。”
负责共同成长,负责彼此成就,共同面对轮回。
前两年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六边形理论,意思是每个人至少都是一个六边形,不同的边和其他的六边形各自相互咬合,才会形成无缝对接。
但事实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愿意去付出时间陪伴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我们注定要和一些人告别,和另外一些人连接”。
但无论如何,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要珍惜。
至于作者所说的对生命有要求的部分,我只能部分赞同。
对生命有要求,既是更加有生命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为了包裹精致却静默的灵魂。
诚然,每一种文化,都是凝聚的,富有感染力的。
总体来说,Spenser希望这本书可以作为“生活的一剂猛药”恐怕还是略为差了一点的,在阐述的理论上明显缺乏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超过八成都是近些年来网络上的流行理论,比如长板理论,比如罗胖的U盘理论等,这样的好处是可能读者更容易理解,但是这同时也说明作者的理论基础并不牢固。不过在基于理论上整理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生活的思路,写得很接地气。
希望作者可以写出越来越多的融会贯通的文字。
前些天看到朋友圈有个朋友把采铜的《精进》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列为年轻朋友越早读越好的书,深以为然,再加上了一本《学习之道》。
而这本《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可以作为上面这三部曲承上启下的书,关于理论的如何应用,如何优化,如何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