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4年的中荣特大铝镁粉尘爆炸事故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专项整治,企事业单位接受的专项检查执法更是不计其数,然后进入2024年伊始,就有常州的一起粉尘爆炸事故给过去10年的 努力打出了一记响亮无情的巴子。
当所有人还沉浸在十六条/六条/二号令/十号令里的时候,殊不知在那些已然合法合规的,甚至成为标杆和先进的典型,用金钱堆积的安全基础都已经开始腐蚀崩塌,历史的硬件欠账还的太猛,见效很快,配套的管理措施,作为软文化,没有跟上这个速度,于是在现实中出现了高级设施与低效管理之间的脱节。
当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安全投入后,企业在心理上就容易自我满足和感动,尤其是接受了一次次的检查帮扶,看到一堆堆的台账记录后,对于隐患和风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直到恐怖的亡人事故的发生,才猛然惊醒:一切都成了表现!
在本次现场审查的过程中,大量的证据表明:
一. 高昂的设备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保养
二. 操作执行文件脱离现状,未能及时评审获得有效更新
三. 设备关键控制点和参数混乱、现场管理要求未有效执行
四. 台账记录流于形式
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没有PDCA的持续循环,即便在既有认证系统的规模以上企业里,也由于专职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参差不齐,导致管理绩效的水平差距明显,比如说对“积尘”这个风险因子的评价结果,绝大部分只能用定性的检查表法,极少数人能科学地量化,即便采用了量化的方式,也少有人能综合粉尘数量、空间大小、点火能量值进行逻辑计算有害能量值,传统的LEC法则在这个例子上可说是纯粹的伪量化的手段,形式主义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强化固定了。无论是内部管理、执法监督、专家辅导等等各方都停留在了目光和脚步所到之处,不再走心走脑,没人愿意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
更大的变量和不确定因素来自相关的人员,尤其是一线frontline,对于这个frontline的理解,很多人强调的是基层员工,实际上这个词是依据不同的语境和场景有着不同的解释的,简单来说是被领导的下级(下一级或数级),中间任何一层的脱节和游离,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连贯性,从执行层面看是致命的。解决的途径也有,不能单从安全着手,而是系统化的领导力提升,对于组织架构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有清晰的责任,并赋予对等的权力和资源,监督过程,评审结果,定期循环,持续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维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提升,优化水桶理论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