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罗辑思维》罗胖没有讲书卖书,给自家公司做起了广告,招聘人才。我是《罗辑思维》的铁粉,每期必听,得到App上线后,也付费订阅了两个栏目,获益颇多。我很好奇,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公司,会招聘什么样的人?想必符合条件的人至少饱览群书,凤毛麟角。
罗胖的公司确实特立独行,不仅仅是从自媒体起家,试水社群电商,到开创知识服务产品模式的先河,搭建付费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罗胖的公司已经150人规模,却没有一条管理规定。用罗胖的话说,150人就像斯巴达勇士,摆成圆阵,每人负责前方的敌人,把后背放心的交给团队。不难想象,这样的团队极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轻管理,必然重招聘,因为能够在轻管理的团队中自由发挥,主动发挥,有产出,必须有极强的主人翁意识和输出价值的能力,能做到的人不多。
罗胖的招聘条件简单的要命:能够定义问题并解决问题,无关学历。能够定义问题并解决问题,听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意味深长。问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工作流程上需要优化的问题,也可以是商业市场中存在的不足和商机。发现问题,要洞察问题的本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定义错了,就等于方向错了,跑的越快,离目标就越远。罗胖举了个例子。一个武汉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在逻辑思维实习客服岗位不到两个月。临走前,给团队留下30页文档,是对客服工作可能遇到问题的梳理和应对办法。这就是人才。你看,其实也没那么难,关键要走心。
我的团队,每周都面临如何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是一家做地理大数据在线平台的公司。每周一,团队成员都要为自己制定一周的工作计划。制定计划有三个目的,一是定义问题,确定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定义成果边界,也就是如何衡量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三是为解决问题规划时间表,把要解决的问题化整为零,大任务切分成小任务,把小任务安排到具体的时间节点。如此,一周结束的时候,就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成果边界检验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当然,检验不是目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成果,是有效解决了问题。如果问题定义合理且正确,有效解决问题必然带来正向反馈。
我们目前面临着困扰。虽然每周都会例行各自制定工作计划,到一周结束的时候,往往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100%完成。这是一个问题,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每周Review的时候你有多难受,这个问题就有多严重。但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这个问题本身,而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那些问题。我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上文提到的制定计划的三个目的中,我们只考虑了第一个。对于定义成果边界,为解决问题规划时间表,没有认真践行。导致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效率不高,没有有效利用有限的可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但不是没有办法。我的方案是:第一,结果导向,看重最终结果,看重是否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问题。过程再艰辛复杂,没有到达成果边界,对于解决问题本身而言,就没有意义。第二,让过程可控,解决问题的进度要和事先制定的时间计划相契合。过程中的难题和意外会让进度与计划向左,但意外本身应该也是计划的一部分,应避免意外因素导致进度严重落后于计划。第三,针对计划中的小任务,即使再简单也要先花10分钟制定计划,不可盲目动手,而后反复修改。这需要去实践,只有真正解决了问题,方案才是有效的。
回到主题,定义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任何岗位都需要的能力。要想与那样的人为伍,先要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