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迫≠由着孩子
要求父母不强迫孩子,是因为强迫孩子不但无法让孩子了解世事、明白道理,反而会引发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进步。然而,不强迫孩子绝不等于由着孩子,也不等于不教育。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使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同教育者的教导,从而自觉上进。
尊重≠放纵
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1)尊重孩子,就是给孩子树立如何尊重他人的榜样,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
2)尊重孩子,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3)尊重孩子,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潜能的发展。
4)尊重孩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益于孩子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教导。
怎么做才能既尊重孩子,又不放纵孩子呢?
1)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轻易训斥孩子。不因孩子的问题或错误对孩子进行体罚和语言攻击,做到对事不对人,既帮助孩子进步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孩子的过错属于无心之失,我们只要耐心提醒、友好建议;如果孩子故意取闹挑战父母,我们可以通过批评、科学惩罚给予纠正,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当众批评孩子,“人前教子”的做法并不能说服孩子,只会令孩子难堪、伤心。也不可一味拿孩子与他人比较,不恰当的比较和不公正的评价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尊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孩子们天真的想法虽不免幼稚,我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们进步、成熟,但不要嘲笑、讽刺孩子。
4)尊重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开发培养,而不要把我们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5)尊重孩子的志向。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志向,正面引导孩子为实现志向不断努力。
可见,尊重与放纵最大区别在于——尊重孩子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放纵忽视教育。
建立威信≠让孩子害怕
通过强制、粗暴使孩子害怕屈从,所获得的并非真正的威信。如若一味要求孩子们“要这样”、“不要那样”,却不解释为什么,孩子便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按父母说的做。因此,外在规则无法内化为习惯和素质。
孩子害怕,并非真心认可我们的教导,而只是表面违心地屈服于父母的威逼。孩子也无法从父母的粗暴对待和由此产生的恐惧中学到知识,了解真理。
害怕使孩子远离我们,有困难不说,有问题不讲。由于不了解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的许多问题正在我们不经意时悄悄地滋生、蔓延。“怕父母”不但起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反而使我们失去了及时教导孩子的时机,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隐患。
真正的威信绝不是让孩子们产生畏惧,而是让孩子们尊重、爱戴、信任。真正的威信,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平等的交流,和对孩子内心的关爱,以及宽严适当的教育方法建立的。
具体指导
1)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做到,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2)人格平等——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
3)常与孩子交谈——坦诚地交流、公正地评判,可以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使孩子更加信任我们。
4)宽严适度——父母的教育态度太宽会使孩子失去约束,不易管教;太严会使孩子无所适从、精神紧张,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适度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5)关心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怀与理解,增进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向心力。威信的真正来源正是父母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而不是粗暴、可怕。
讲道德≠当笨蛋
重智轻德是家庭教育的普遍弊病。
面对社会种种不良现状,父母一方面要起到防护作用,以防孩子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可能时时刻保护孩子,必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让孩子了解是非对错,以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这一切正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使孩子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向“善”。
循循善诱≠空讲大道理
真正的循循善诱,是通过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抓住日常生活点滴小事,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喻,潜移默化地启发孩子,使其内心得以领悟。例如:
孟母断织劝学:“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不用功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孟母用织布的原理启发孩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的父亲用镜子的故事生动地启示了: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与别人相比较。
3.滴水穿石
别看小小的雨滴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日子久了,大石板上就被滴出一个个小坑来了。读书、做事都是这个道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溺爱≠爱
客观判断孩子现有能力,并能依此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是有效避免溺爱的方法。
具体指导
1)依据孩子的年龄及相应能力来判断。如给一两岁的婴幼儿喂饭是必要的,但给七八岁甚至更大的孩子喂饭就是溺爱。
2)依据内容与方式来判断。如让孩子适当看电视是必要的,由着他随便看必然有害。
3)依据要求判断。爱孩子,会依据孩子的能力提出要求,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达到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家务,以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其他能力。爱与溺爱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重视教育。
概括起来,爱以教育为原则,对教育有促进作用,与教育相辅相成;而溺爱往往忽视教育,与教育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