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数学课上的情景吗?是讲台上老师奋力地讲解各类定理;是充斥着粉笔末的空气;是同桌认真盯着黑板的侧脸;还是你溜号飞去操场的思绪?学生时代,有多少人被数学折磨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不由得发出灵魂的拷问:数学究竟有什么用?
《万物皆数》应该会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米卡埃尔·洛奈是个有趣的人,他热衷于在各种场合把数学介绍给人们,比如在集市上摆个摊子卖数学,毕竟在他眼中,数学不仅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科学,反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数学充满美感,正如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所说:数学是一门赋予不同事物以同样名字的艺术。
在“数学”一词还未创造出来之前,数学就已经存在于史前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活之中,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那里的陶器匠人们已经在无意中完成并展示了一个定理中所有被枚举出来的7种几何变化,而这个定理在6000年之后才会被论述和证明。不过这些先人们在绘制这些几何图案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它们有朝一日会被证明,纯属无心插柳,他们只不过是故意用一些和谐又新颖的花纹来装饰自己的陶器而已,但显然,独属于数学的美便在这不经意间诞生了。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智慧存在于各个文明当中,古代两河流域的先民用标记或筹码来数羊,以避免在放牧后牲畜丢失,慢慢的便有了“计算”;古埃及的测量员利用绳索确定河水涨落的边界,以划定洪水的影响范围,这是几何学真正出现在思想家们视野之前就存在的方式;还有最有名的一个巧合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它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在了当时并无交互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中国文明当中,这样的相互呼应实在是很奇妙。
数学虽然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日常生活,但在后世的演变中逐渐变成了一门抽象的学科,被数学研究的对象也不再具有物理属性,不同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擅长于生产实践中产生经验,像希腊文明更喜欢用抽象的表述来概括普遍的现象,以斐波那契数列为例,虽然它仍被人们用来表示种群动态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种属的演化过程,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任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演化的过程,都会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用到数列,也就是说,计算机、统计学、经济学等许多现代科学领域都是以数学作为基础大显身手的。
洛奈在《万物皆数》中追溯了数学的前世今生,如果你还是困惑于数学究竟有什么用,不解为何枯燥的数学理论会让那么多人醉心于此,不妨阅读此书,它会向你展示数学是如何展现美的,它是简洁、质朴、大音希声般无懈可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