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读书营的复盘文章第一次入围优秀,得到连长以及榜样老铁们的称赞,我兴奋不已,感谢安月白给提炼的标题,青苹果给出的改进型意见。
其实昨天我就有这种预感,觉得写的东西应该能够让很多人触动,为什么我会有这样一种预感,这就是我今天要复盘的主题,如何才能让自己写的文章对别人有用?
昨天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有一种感觉,在持续的流动,让我控制不住自己一直写下去,这跟我以往的写作很不一样,以前经常是想好一个主题,有一个很好的思路,然后开始搜集资料,但经常是资料越多越矛盾,写着写着就写不动了,思维走不通,就成了半成品,在我的有道云里,有许多半成品。
为什么有时候文章能非常流畅的写出来,又为什么很多时候,码字时内心拥堵,半天憋不出六个字呢?
前阵子,我听了一个关于演讲的课,说到演讲的底层逻辑,首先是要对别人有用,不要陷入自嗨,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点抵触情绪,被我捕捉到了。
后来又听到这样一句,“你能理解多少人性,就能有多少观众”,我开始问自己如何才能理解更多的人性,突然大脑里的一个灯闪亮了。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人性,人性都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并不孤独,自嗨与对别人有用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一边创作,大脑中还同时存在一个批评家的声音,扼制了我们的创造性。
这让我想起了宫崎骏,漫画界的宗师级人物,当记者问他:“你有那么多观众,你在创作时,是如何考虑观众的呢?”,他回答是,“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那他考虑的是什么?是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刻意的迎合观众。
大师的境界,我们远达不到,但是挖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确实是创作的真正源泉。
前阵子在部门的一次会议上,我分享了自己的嫉妒,嫉妒某位同事的心理斗争过程,嫉妒刚产生的时候,大脑中出现一个恶魔,鼓动我给对方使拌,当面嘲讽背后诋毁,或者是工作上不配合等等,而后来我意识到这份黑暗之后,大脑中就多了一个天使,开始压制恶魔,反思自己如何精进,提升竞争力,与对手互相督促进步。
这个心理历程的分享一下子触动了许多人,也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捕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让它在心中自由的流动,这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
所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的建议是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如何写出对别人有用的文字,而是写你想写的文字,尤其是还没有写作习惯的朋友,刚开始可以尽情自嗨,没有问题,也不要考虑观众,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太多观众。不用控制自己的感觉,不考虑逻辑以及语言的流畅和文采,把“对别人有用”这个禁锢先拿掉,让内心持续的流动,有时候你想表达一个主题,结果解开了另外一个许久的困惑。
这是创作的道,是根本,当然,到这一步可能还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再考虑“术”的层面,也就是方法,需要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和修改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再把评论家请回大脑,分析逻辑是否严谨,主题是否明亮,结构是否完整,该删减进行删减,该精炼精炼,以及需要通读一遍看文字是否流畅。
我每天早上的晨间日记就是自嗨的地方,天马行空,啥都写,但整理为文章的时候,除了把一些相同主题串到一块,还需要下狠心删减许多得意之处。
这有点类似于迪士尼的梦想屋策略,在梦想屋里可以尽情想象,不允许有任何批评,而走出梦想屋之后,再接受各方面的评论与修正。
总结一下,完成一篇文章的过程,核心就是把大脑中的梦想家与评论家分离,首先激发想象力,挖掘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让自己感觉持续流动的空间,不停的写,写到哪里是哪里?让感觉自由的流动,最后再进行现实评判,把控全文的逻辑,分析行文结构以及提炼文字。
内在的动力才是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