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波折回到地球的另一端--家,忙到四脚朝天的生活突然被按了停止键,我也终于有时间翻开书页,看看书了。这本书是对我影响很深远的设计类书籍,整理书架时才发现,居然买了三个版本的,中文精简本,中文全本,日本原版。书的内容由作品案例与作者注解构成,我把全书打乱了,按照我自己的想法重新归纳总结一遍。
设计如何存续
设计与艺术不同,艺术是个人的,是艺术家的独立表达;设计是归于社会的,服务大众而存在的。所以,设计想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产生经济效益。不同的国家利用设计这把利刃,从不同角度和方式去切消费者市场的蛋糕。
美国市场抓住的是人们求新的心理。所以设计起到了增加产品种类和变化的作用,变更设计,不断推出新产品,“让今天的产品在明天显得过时”的概念倡导下,拉动消费者消费。在这条产业链中,设计因拉动了经济效果,就被保留和重视。欧洲创造了品牌这一概念,为了让某一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地保持影响力,欧洲人通过设计,让品牌印入人心。日本的设计也是为了工业化生产服务,统一化,按计划生产、按计划销售。
所以想让设计被重视,就必须让设计产生经济效应。设计不应该是空中楼阁与形而上的阳春白雪的追求,而是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价值,由此设计才能存续。
设计的组成是什么
原研哉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设计的三大元素:
清晰。首先设计必须能够准确、清晰、无误地传递信息。即使信息的内容很重要,但是形式让人难以理解,就会阻碍消费行为。所以设计者必须通过整理,找到合适的传递方式。清晰(clarity)是设计的最基本品质。如果消费者无法接收与理解到产品的信号,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
独创。即便我们能能讲清楚事情,但是如果讲得不有趣、不生动,消费者是不会侧耳倾听的。所以,用独创性、崭新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进而消费者才会敞开心扉接受信息的内容。
幽默。能把幽默融于设计之中才是高手的博弈。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了信息的关键点,然后从另一个视角去谈同一件事情,才是幽默。我能想到最钦佩的幽默是金圣叹的例子。在临刑前,刽子手按照案犯的意愿,从犯人金圣叹的衣襟中摸出一张折叠着的小纸片。监斩官展纸视之,不禁愣住,那张纸上写着:‘’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 连死前也能举重若轻地开玩笑,才是真正的幽默。读此轶事,一半觉得好笑,一半又顿足叹息。
所以,设计就像是做寿司。白米代表着清晰的诉求,内容要一清二白,简明有力;刺身代表着独创的诉求,形式要新鲜,引人胃口;中间夹着一小点芥末,代表着幽默,给舌尖以猝不及防的辛辣一击,给全体的口感增加了层级感与冲击性。
设计的方法是什么
作者在全书中对现在的技术狂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现在人们过于推崇技术的发展,有些不成熟的技术也会被厂商急急地放入市场,美名其曰:精益创业,快速实验,快速迭代,如果人们在推广新技术前,能再多思考一下,结果会不会有些不同呢?
技术是面向未来的,但是设计却是立足于当下与过往。这股技术狂热给设计界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设计家们都纷纷求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奇设计正中他们的下怀。但是原研哉先生希望设计界能够冷静一些,往过去看,发现传统与历史内蕴藏的潜力。
所以他提出了Re-design这个思想,一方面从过去找前进的依托;另一方面,从我们习以为常的周围环境里寻找新的可能性。设计就是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只有做到用另一个视角观察事物,才能找到改进的空间。书中我觉得最形象的两个例子是:
*察觉到细微的不和谐
无印良品中有一个人气产品是碎香菇。原来人们在购买香菇的时候,会希望买到无损完好的香菇。但是,无印良品对此提出了质疑,即使买了完整的香菇,在烹调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切块、切小。如果最后仍然是要打破香菇的整体形态,那么最初为什么要执着于提供完美形状的香菇呢。而且,有些厂商只售卖完整的香菇,丢弃了有缺损的香菇,这种行为既是浪费,又增加了成本。所以,无印良品就直接把破碎的香菇进行包装,售卖。
这个例子就是对人们的旧有思维再思考,再挖掘,发现人们真正的诉求。“厂商必须尽可能提供完整的香菇‘’这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是有着细微的不和谐的,因为人们真正的诉求是作为食材意义存在的香菇,对于形态的追求并不是如厂商想象地那么绝对。
于是无印良品在新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产品,并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顾客,一击即中。
*重新定义事物
在当今电子化如此盛行的时代,纸质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又浪费资源,又笨重难以携带。作者面对电子书侵袭书籍市场的现状,提出了重新定义纸质书的构想。很早以前,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曾把信息刻在石头上,树皮上,丝绸上,竹简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找到了当时最佳的载体---轻巧的白纸,就有了纸质书的诞生。现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的载体有了更轻更低耗的替代---电子化。
所以,在这个时点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纸。就像用石刻传递信息的方式被主流抛弃后,篆刻却流传下来了,并让石刻这种形式带有了郑重感和仪式感。那么,电子化逐步成为主流的当下,纸可不可以退出作为简单只作为载体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素材而存在,成为书籍设计本身的一部分。我递给你一本书和电子邮件发给你一个PDF文档的感觉是不同。
让纸作为素材存在。这就是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同一个议题,联想到国内,国内亚马逊在推广kindle电子书的时候,遭到了出版社的反对和抵触。亚马逊电子书推广部门通过游说,告诉出版社:电子书和实体书并不是竞争者关系,不是零和战争(zero-sum game),电子书只是书籍的另一个版本而已。这个定义的角度也很巧妙,所以现在书籍都会同时宣传电子书版本和实体书版本,只不过前者发行要比后者晚几个月而已。这场战役是亚马逊攻心胜利了,国内出版社处于被动局面。但国内出版社若能采纳原研哉所设想的,把纸本身作为一个素材,把纸质书当做一个展示品、收藏品来设计的话,现在的图书市场会不会更有趣一点。
结:
虽然很多国人对日本采取仇视与敌意的态度,但是我看到的是日本的极高借鉴价值。日本在江户时代遭遇过西式文化入侵,二战后又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的设计曾经照搬西方方式,但却消化不良,最后跌跌撞撞走出了自己的路来。这都与中国当下现在有很高的重合度,日本曾经历过的挑战与疑惑,中国也有很高可能性会一一经历。
所以,莫让情绪代替理性,研究日本何尝不是一个快速进步的捷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