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常去封龙山,从后山上径直上去,会途经一座小庙,小庙虽小,香火却旺。时有香客、爬山者落脚在此,请愿或歇息。我也不例外,爬山时都会逗留一会儿。
庙旁有口井,井旁有桶有碗,可取之解渴。庙门外有木凳,一字排开,可随时落座。庙中有位居士,与之闲聊,甚是有趣。
譬如,她会讲山神捉妖,会说神仙来小庙的传说,会谈种植的乐趣等等。
居士在山上的山石间物色了一处空地,种上了南瓜、茄子、黄瓜等菜蔬。每个清晨和日暮,蜿蜒的山径上都会出现她提着水桶蹒跚的背影,偶有路人说帮忙,她都会和蔼拒绝,说习惯了,不碍事。
不过,有心人发现,到了收成的季节,居士倒不着急采摘,总让上山者抢了先,看着怀抱大南瓜的人从庙旁经过,居士一脸喜悦之情。
我诧异问她:“就这么任他们采了去?”
“谁吃不是吃呢!”居士笑着说,“我也吃不了那么多。”
是啊,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予人快乐自己何尝不会快乐呢。
原来,心中若有爱,哪儿都可以是爱的温床,培育爱的种子,开出爱的花朵,结出爱的果实。
真正的爱,是不分时间、地点、境遇和对象的。有包容心,持平常心,怀恭敬心,便会心怀喜悦,心内宁静,生活充满温暖,生命芬芳四溢。
真正的爱,无私,简单,长情。
真正的爱,是需要铭记、传承和歌咏的。
白方礼,河北省沧州市一位普通的老人,2009年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被授予“感动中国特别奖”,此时,距老人离世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而他给后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却一直被传递、颂扬着。
老人到底做了何事,让人牢牢记住并为之感动呢?
2012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说道:“请接受我们的特别敬意,白方礼们!让我们传递着鲜花,传递着温暖,带着白方礼们给我们的这种人间的温度,走进新的春天。”
“鲜花”“温暖”“温度”“春天”,这一组饱含热量和力量的词语,道出了老人白方礼让人感动的一生。
02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最美不过夕阳红,安享晚年,颐养天年,儿孙承欢,保健身体,应当是每位老人最希望的生活,安静、恬淡、舒适,如此就好。
然而,七十四岁的白方礼老人在退休十三年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义无反顾地重操旧业,将蹬三轮车的收入全部用于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做便是风雨无阻,坚持近二十年,直到去世前,九十三岁的老人用自己一脚一脚蹬来的三十五万元,圆了三百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三十五万元,可能是某富翁年收入的零头,可能是某明星的一场活动出场费,可能是某大慈善家捐赠的零头,也可能是某青年人一二十年的积蓄,但对一位耄耋老人来说,三十五万元收入的意义却着实不同。
是起早贪黑,是坚持不懈,是吃苦耐劳,是铆足精神,是……但更是心中有爱,心存善良,心有奉献。
歌手韦唯《爱的奉献》中唱道:“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世界的美好,就是像白方礼这样的无私无悔奉献的人们默默无闻地缔结而成的。
因为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众多的“白方礼”,生活才有温度,生命才会盛放。譬如我们在冬日能如沐春风,在夏季能秋高气爽,在秋天能繁花似锦,在春分能绿茵如潮,藏着一颗爱的种子,哪儿都能发芽。
有人说:“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三百学子,三十五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这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白方礼。
但老人却说:“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爱,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大小。
爱就是有牵挂,有想法,更有行动。于是他还说:“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二十四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爱其实从来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它只在每个人心口上,慢慢浇灌心灵之水,便会慢慢发芽、抽穗。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章,很受感动。文中说,2010年,台湾一位卖菜的阿嬷陈树菊,她的名字与世界名人奥巴马、乔布斯、李彦宏、卡梅隆等,一起登上了《时代周刊》杂志,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阿嬷做了什么竟然能与世界巨头同列名人榜单?
阿嬷卖菜五十三年,以微薄的收入一点点积攒了一千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二百二十八万元),用于救助贫困儿童和家庭,认养贫孤病童,建立小学图书馆等。阿嬷做善事、献爱心半个世纪,一直默默无闻,不求回报。
阿嬷的“一夜成名”,皆因导演李安推荐,让她登上了世界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所致。
然而面对记者追问时,不知缘故的阿嬷却反问道:“我和李安又不熟,他为什么要替我报名?”
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卖菜阿嬷,她只与众多的买菜者交道,她的一生命运多蹇、苦难丛生。
03
十三岁前的阿嬷,虽然生活十分清贫,靠着父母摆摊卖菜的微薄收入维生,但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六个孩子还是快乐、幸福的。
然而,十三岁那年,阿嬷的母亲再怀一胎,因无法筹到剖腹产的费用,延误了手术时间,母亲和未出生的弟弟一起离开了人间。阿嬷的童年,也从那一刻结束了。
作为长女的阿嬷,就此辍学,挑起了家中的大梁,卖菜、烧饭、洗衣、照顾弟妹,阿嬷一一揽下,她的生活,像极了快速旋转的陀螺,只有不停下才能生存,有价值。
阿嬷十九岁那年,最小的弟弟得了怪病,需要一大笔钱医治,但犹如当年母亲难产借钱般,没有人愿意伸出温暖之手,待有一位热心的小学老师发动全校募捐筹到一笔钱后,面对送到大医院的小弟,医生却无力回天。
自己一手带大的小弟就这般可怜地走了,阿嬷心如刀绞,她发誓一定要赚到很多很多钱,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这个家,保护好她爱的家人们。
从此,阿嬷发奋努力,勤学苦练中领悟了生意的窍门和奥妙,生意逐步有了起色,当还清了家中债务后,历经苦难和磨砺的阿嬷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善心善举,从学校到孤儿院,从贫困生到贫困家庭,从孤儿到残疾儿童,从认养资助到捐赠实物,阿嬷一直没有停下来。
尽管这个世界曾对她不公,尽管有些人曾对她十分冷漠,尽管生活曾对她怒目圆睁,但阿嬷眼里,天是蓝的,地是阔的,人心是纯澈、干净的。
有人说,一个人看到什么,她的世界就是什么,这是倒影,是反射,是心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不停地擦拭、打磨着。
当有人将童书送到贫困儿童手中,有人搀扶蹒跚的老人过人行道,有人给孕妇、儿童、老人让座,有人捡拾起路上的石子、瓜皮,有人给病人捐赠医疗费用,有人支教边远山区……看到这些,便会让人不由自主想起白方礼老人,想起无数多的善良的阿嬷们。
以爱为名,他们默默地扬善义为善举,如影随形在我们身边,只需打开心扉,随处可见,随时可见,随缘可见。
大家好,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晓英,支持原创原创,转载请联系我的助理慕新阳。喜欢我的文字,就送个“喜欢”给我吧!
发现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