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两次开车进藏,每次都差不多一个月,对于茫茫雪域高原,虽然不能说了解很深,但西藏与我已经就像毒药,我已中毒很深,这是一个去多少次都不会厌倦的地方。关于这片土地的一切,我都会关注。看到《酥油》这本书的许多评论,都说很感动。又因为它是写西藏的,所以就买了。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除了对康巴汉子月光的那份宽容和深情比较感动之外,我并没有很多读者的那份唏嘘。
我很佩服梅朵这个生活在环境比较优越的内地的女子,能够在藏区待五年的时间,并且锲而不舍的寻找哪些孤儿和私生子。某种程度上说,她这样的生活是实现她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但我并不欣赏她的这种做法和活法。
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很向往,去过的人就多一份敬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里的人有他们世代习惯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世代与牦牛为伍,牦牛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为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所以于藏民们而言,牦牛比他们自身更金贵;他们对于生死的态度,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信奉的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他们面对死亡,更平静和坦然;他们对于草原上的任何生物,都和谐共处,没有歧视,他们看上去总是脏兮兮的,但因为高原有很强的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因而他们自身有很强的免疫力……。他们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但那沿袭传承的自己独特的文明却得以保存。在城市日渐趋同化、个性缺失的时代,西藏缺像一颗纯净的宝石得以保存。所以,真正自然而然的世界是奇妙的,千姿百态的,并不是我们看不惯的、适应不了的、跟自己生活的圈子是不一样的就是不好的,就是需要改造的。
自以为生活在文明世界的人们往往想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改造身边的事物,想把他们改造成自己心仪的模样。总是下意识的流露出自己的那份悲悯,好像自己已经掌握了生活的真谛,想迫不及待的输送到别人的脑子里。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那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呢!我想起了在西藏的时候,只要车一停下来,村寨的孩子便成群的围拢过来东看西瞧,此时的我,觉得很尴尬,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异类,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此时,我就知道,我永远是他们的一个过客,因为生活背景的不同,我永远都容入不到他们的生活中。
梅朵就是这样一个人,看到藏民们的生活与自己的理想生活差距太大,他们一妻多夫,基本不会避孕,随地大小便,与牦牛睡在一起,长期无法洗澡,孩子不读书……,这些她认为都是落后的,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已经品尝过的不一样的生活。于是,锲而不舍的工作和努力开始了。当然,改造小孩的过程多少是有些成绩的,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失败的。最终,她与月光的爱情也是失败的,因为他们就像两条永远都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尽管彼此曾经试图改变过,但血脉中流淌着不同的血液,这个事实永远都不会改变。意识形态的不同,充斥于生活的点滴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觉得人们的生活都追求大同小异的目标,有房、有车、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落在生活的后面,才不会觉得孤单。其实我想说的是,如何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情,仅仅是一种生活的习惯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而意识形态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不同所创造的不同文化才是奇妙的地方,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藏民们世代那样生活,在他们自己看来,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并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是传承、保留;还是摒弃、改造,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