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区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第四组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2019年10月17日,深秋的寒意阻挡不了东胜区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第四组研讨活动的正常进行,上课、听课、思课、评课、议课,还有后面的教材梳理,异常热闹,正如戏文折子里描述的“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大家聚在一起,借助工作室平台,互相切磋,共同分享。学思品悟,共享成长。在这里遇见了名师,遇见了好课,更遇见了更美的自己。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学习着,思考着,感悟着,如品如尝。
一、宏观“品”整体
本次研讨活动从整体构成看,主要聚焦于课与教材梳理;从整体内容看,主要聚焦于“数的概念”与“数的运算”。众所周知,这样的安排是上次吴正宪老师对于工作室成员的活动要求。我们再继续追问“吴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或安排呢?”“为什么会这样重视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呢?”这不得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的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细胞”,是逻辑思维的依据,是合理运算的保证。而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运算活动的参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活动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更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由此可见,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不言而喻,这样的安排和要求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二、中观“品”环节
如果按照活动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分,本次研讨活动氛围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课例展示环节,第二个环节是教材梳理环节,第三个环节是说课评课环节。这些环节中老师们的精彩表现让我们钦佩和羡慕。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些外显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这些环节背后的环节,教研中心的老师们为推进研讨活动所进行的前期培训与准备,研讨活动前常务组长张印校长和承担学校滨河小学的沟通协调与努力,活动主持人对活动地精彩主持与组织,多媒体音响老师的活动现场的忙绿身影等等。我们不仅对外显环节中精彩表现的老师们点赞,我想我们更应该对背后环节默默付出的老师打call.品味这些环节以及环节之外的环节,越细致品味越感觉一次成功研讨活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三、微观“品”细节
李文秀老师《负数的认识》作为一节概念课,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逻辑,不断引人入胜,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而课堂的教学的一个小细节:
师:同样一个人,身高怎么一会用负数表示,一会用正数表示,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以谁看作标准(“0”)很重要。
师:看来确定标准是关键。标准变化,就会引起正负的变化。
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认知,关注0的静动态变化,体会标准的相对性,足见李老师深厚的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李勇老师《口算乘法》作为一节计算课型,充分体现了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有机结合,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互促进,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紧密结合,形成技能与解决问题共同发展。课堂里也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
生:表外乘法。(学生抢答,老师板书“外”)
…
师:方法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思路都是把没有学过的转化成学过的。我们学的还是表外乘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