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姿态说明
每个人的沟通姿态都不是单一的
很多人在学习萨提亚之初,都喜欢给自己或他人一个标签,你是指责型的人,我是讨好型的人,他是打岔型的人。
事实上这四种不健康的沟通姿态,只是我们常用的沟通模式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习惯使用的模式,但绝非仅仅使用某种。
当我们在重要的人面前,害怕失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讨好。
当我们在在乎我们的人面前,我们觉得不会失去的时候会使劲指责。
我们在感觉很受伤没有办法面对的时候会选择超理智,当我们想逃离的时候又会打岔。
我们面对领导的时候习惯讨好,面对下属的时候又惯于指责,我们在不同的情境、角色中,会采用不同的应对风格。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到这四种姿态,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会用到不同的姿态。
我们不能忍受一直使用同一种姿态沟通,我们拥有着丰富的内在。
当压力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最习惯和第一反应使用的,那就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
熟悉自己常用的姿态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
当沟通发生,觉察自己正在使用哪种姿态,也是一种了解自己和自我成长的好方式。
当觉察了以后,就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沟通。
姿态间是相互转化的如果长时间维系某种姿态,就会感觉到疲惫和痛苦,这时候姿态就会产生转化。
这也是中国易经里最简单也最真挚的哲学:
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否极泰来,泰极否来。
也许你会因害怕失去男/女朋友而不自觉讨好,同时也可能会在一个你觉得不会失去的男/女朋友面前使劲指责。
当我们持续讨好,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无疑是痛苦的,当压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然后转化为指责,巨大的指责。
所以我们会见到一些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人,突然会发很大的脾气,莫名其妙且让人害怕。
那些情绪,就是讨好的时候被压抑得太多而一次性爆发。
当我们用指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完的时候自己是爽了,但同时也发现伤害了别人,这时候就会容易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进而又要讨好,希望对方不要责怪自己。
所以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人,骂完了别人又开始来哄。
超理智者会用讲道理来解决情境,道理解决不掉问题的时候就会转化姿态。
当问题持续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放弃解决,逃避,成为打岔,或者说服失败的时候就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成为指责,放弃自己的观点屈从对方而成为讨好。
打岔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话题触及打岔者的某个情结的时候,就会产生情绪或兴趣,成为其他姿态。
除非我们学会一致,学会真实地了解自己,做自己,一致性表达,不然当压力来临,我们会一直在几种不健康的应对姿态里走来走去,限制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连接。
姿态不是表象,而是自动化反应沟通姿态绝对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分明。
谁在使用什么姿态,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
警察拦住了我们的车子,我们会毕恭毕敬地讨好,那是一种一致的讨好,并不是我们所讲的不健康的应对。
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带着觉知的,是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的,我们为了尽快结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讨好。
根据我们的判定,照顾到自己的需求,照顾到了违章的情境,照顾到了警察,我们是一致的,只是我们的表象动作是讨好而已。
我们称之为选择性讨好。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嬉笑打骂,会骂对方是笨蛋。
那时候我们是带着觉察的,是以尊重为基础的,虽然会大吼大叫大吵大闹,甚至爆粗口,但是并没有伤害到对方的感受,也没有发泄情绪,因此不是指责,是一致的。
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到饭店里服务生不经意的一句冷漠的话,我们自己可能感觉到了被指责,很委屈。
其实服务生是不会指责我们的,只是我们的内心认为他的姿态是指责。
因此应对姿态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内心的。
有时候别人耐心听,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他在打岔、漫不经心。
对于他们的判定,只能从我们观察和感受的角度出发,但要时刻记住,那是我们的,不是他们实际的。
有觉察下的故意姿态并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当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经大脑就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是我们的自动化反应,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应对姿态。
那里有我们太多的情绪、期待,和真实的自己。
如何停止不健康的沟通姿态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有惯用的沟通姿态,不要急着去否定自己、然后告诉自己以后不要那么做。
这是拿不掉的。
沟通姿态的转化不是如何清除掉某些事物,而是通过增加一些新的知觉、新的关联方式、对自身感受的新体会、重新修正的期望以及新的选择,让别的事情得以发生。
是要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改变。
我们在前面说,每个姿态都有资源的地方,保持着这个资源就会成为我们独特的优势。
对于讨好,需要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像你关心别人那样关心你自己,以便你更充分地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
对于指责,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决断,而不带有责备或是评判。
鼓励他们增加对他人感受的觉察,增加自己对他人期待的觉察,将内心的空虚感用爱填满,使指责者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其他人的接纳。
为指责添加新内容时,我们不能说“为什么你总是指责别人?你难道不知道,当你责备别人的时候没有人愿意靠近你”,相反的,我们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来得出需要增加的内容:询问“你对他人的期待是什么?”“这样做的感觉如何?”
对于超理智,增加感受的部分,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将你的情感、感受和身体意识与你已经拥有的才智整合在一起。
对于打岔,增加存在,让自己在场,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觉察。
如此可以帮助你在适宜的情境中释放你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它们可让你脚踏实地,停留在互动中。任何事情只要在持续,必然有动力在维系。
不健康的沟通姿态也是如此,对方如果在继续使用,那也是你给了他继续使用的动力。
例如他一味指责,你的指责会让你们火上浇油,你的讨好会让他看不惯你的软弱而继续指责,你的超理智会让他觉得你没感情而继续指责,你的打岔会让他觉得你无所谓而继续指责。
让对方放下指责的手,站起来不再讨好,拿回感受,或者回到现场,就需要你的一致性与一致性沟通。
当你能够接纳对方的样子,不因为他所呈现的一面而感到不好,给予理解,他自然就会停止。
因为他玩的这个姿态游戏已经没有意义,不能再从中获得任何满足。
都是因为爱
在沟通姿态中,都是因为在索取爱和表达爱,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讨好看起来是在讨好你,最终不过是想满足自己,希望你可以给他一些爱,一些正向回馈。
同时也是在表达爱,是想让你好。
指责是想让你听他的,按他的要求和期待来做,这样他就会觉得好受一些,这是索取爱。
同时,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你好,希望你过得好,他想表达的是爱,却出来了指责。
超理智索取爱的方式就是想让你同意他的观点,想说服你。
当你同意时,他会有价值感。
同时他也只是想把他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你,这又是在表达爱。
打岔者不知道该如何索取爱,就选择了逃避,但不索取不代表不想索取,这只是他应对关注缺失的一个方法。
同时他也在表达爱,他不想让压力变大,不想让矛盾激化,于是选择了逃避。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应对姿态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索取爱+表达爱。
他并不是真正想说服你什么或者想让你按他的来,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索取爱而采用了那样的方式而已,那你就让他感觉到你的爱,这样就会促进你们的关系。
同时,也看到他在表达爱的部分,这是他的资源。因此当再有人讨好或者指责你时,不必逃避或者生气,因为这些都是爱。
我是汤丽兰,专注0-12岁儿童心理研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提供亲子课程,父母课堂,心理咨询,青少年训练营,演讲口才训练,微信:tang-zkyxls
如果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提问。我会解开你的疑惑,让你育儿不再迷茫。欢迎新老朋友一起聊聊养孩子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