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才子徐志摩
张幼仪是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
时人评价她:“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她本应该有一段金玉良缘,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但偏偏她遇到的是徐志摩——一个将自由和爱情看得高于生命的诗人。
读她,是读一个传统女性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从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突围,从痛苦中涅槃。
“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
这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无意间却被张幼仪看到,真叫她欲哭无泪。
而此时张幼仪却怀有身孕。
徐志摩反应激烈道:“打掉!必须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担心道:“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
徐志摩不留情面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彻底绝望了。
爱情让徐志摩失去了理智,林徽因已经占据了他整个世界。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张幼仪成了一个碍事的物件,他要立即清理掉她,也包括她肚子里的小生命!
一直以来,人们对徐志摩的这一举动不齿:让他爱的女子怀春,让他不爱的女子怀孕。更令人不齿的是,在让他不爱的女子怀孕之后,又逼迫她打胎。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包办婚姻的封建制度。只不过张幼仪成了牺牲品。
无论如何,张幼仪是一个受害者。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是当时宝山县的巨富,二哥张君劢是国家社会党创始人之一,四哥张公权当过中央银行总裁。可以说,张幼仪是出身名门望族的闺秀。张幼仪从小有一股倔强、豪迈的阳刚之气。因受二哥和四哥的影响,喜欢接近新事物,求知欲很强,1912年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然而3年后,尚未毕业的张幼仪就得退学去成亲,替她做媒的正式她的四哥张公权。
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前往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意外地发现一篇很突出的作文,且书法俊秀,才气横溢,几经探询,得悉此人名叫徐志摩,是硖石一个富豪人家的独生子——家中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爱才的张公权当即觉得徐志摩是妹妹可以托付终身之人,写了封想要联姻的信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申如虽为浙江首富,但苦于几代人没有取得功名,和那些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相比。徐申如收到这样的信,大抵是有荣耀感的,他马上应下了这门婚事。
此时的张幼仪年仅13岁,而她的未婚夫也只有16岁。
早在张幼仪1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把算命婆召来家里,给14岁的大姐算命。算命婆看完大姐的生辰八字之后,面露忧戚之色。叹息道:“此女子要好些年不能嫁人,要等到25岁才能出阁,要不然丈夫会早死。”
因为张幼仪是二姐,就顶替了大姐论及婚嫁的位次。
在家人考虑正式为张幼仪和徐志摩订婚以前,还是找了个算命婆来家里,看看两个人的八字是否相配。
算命婆仔细端详相命图良久道:“徐志摩生肖属猴。唐朝有位皇帝派唐僧到印度取佛经的时候,挑了孙悟空这只猴子同行,好完成这项重大任务。这迷人又逗趣的猴子,是第一个被佛教徒崇奉为神的动物。”
张幼仪的母亲面露喜色。
“可是,猴子也可能变得狡猾和丑恶。”算命婆摇摇头道。
又过了良久,算命婆道:“幼仪生肖是鼠,象征勤劳与富足。老鼠是专捡烂东西的动物,它们会寻找、获得、囤积丰富的食物。不过,老鼠也可能出现胆小和吝啬的行为。”
最后算命婆深吸一口气,直截了当地向张幼仪的母亲说明道:“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属鼠的和属猴的人在这门亲事里不配。”她宣称,“要是你女儿属狗就好多了,狗是忠实的象征。”
张幼仪母亲不安地说:“我这两个最大的女儿,老大要到25岁才能结婚,老二又和男方不配。”
她几乎失去耐心地对张幼仪说:“我们怎么办哪?你们当中总有一人非赶快嫁掉不可。”她沉默良久以后,才耸耸肩膀,摆出一副认命的样子说:“我们得做我们该做的事。”
结果算命婆把张幼仪的生年改为1898年,这样张幼仪的生肖从鼠改成狗,然后宣布这门亲事是天作之合,并把这一消息送给徐家。
一星期以后,徐家把象征婚姻坚贞不渝的一对鸳鸯送到张家门口,张家人接受了这份礼。这就是正式订婚了。在一般人的眼里,鸳鸯代表牢固的婚姻,其实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鸳鸯是最不忠实的,一旦雌的离去,雄的立即就会找配偶。
张幼仪始终不解,为什么算命婆帮大姐算命的时候,母亲听了她的话,轮到自己算命的时候,母亲却没听,难道她认为我嫁给一个不适合的对象没关系?徐志摩和我不顾算命婆的不祥预测而结婚,是命运使然吗?
因徐家希望等到徐志摩中学毕业以后再举行婚礼,张幼仪的母亲又单独向算命婆请教过一次意见以后,结婚日期定在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15年12月。
在这期间,徐家给张家送去个银质的盒子,里边装着徐志摩的照片。只见徐志摩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大大的,下巴尖尖的,张幼仪看了,似乎没什么感觉。家里人问她:这个人怎么样?张幼仪想到了母亲的苦心,想到了四哥的慈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嫁给四哥相中的男人呢?
张幼仪只能回答:“我没意见”。根据中国当时的传统,张幼仪只能嫁给家人为她相中的男人。
张幼仪自小喜欢读书,而且他知道徐志摩很有学问,所以她花了很长时间说服父母让她从回学校,就这样张幼仪在订亲之后、结婚以前,她又回学校上了一整年的课。由此可见,张幼仪是非常积极进取之人。可是过早地踏入婚姻的殿堂,也折断了她理想的翅膀。
然而这场包办婚姻对徐志摩又意味着什么?
徐志摩是徐申如与他第二任妻子生的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据说在徐志摩年幼时,曾经有一个法号志恢的和尚在仔仔细细摸过一遍徐志摩的头时,断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1915年,当徐志摩从中学毕业后,提出想考北京大学预科时,徐申如一口就答应了。父亲总是愿意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他要读书,那当然是好事。可是这样一来,原来说好,徐志摩中学毕业后,马上结婚,如果继续北上读书,是不是不愿意娶张家的姑娘?
徐申如听到传来的话,真是有苦说不出,连忙传话过去,说是为了让儿子多学点知识,才配得上你家姑娘。
张家表示,多读书是好事,结婚后也可以再去上学啊!
正当徐志摩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用功着的时候,一封电报打乱了他平静的校园生活。父亲命他回家结婚。徐志摩想想自己将与一位不相识的女人结婚,想想便暗自难过,可是父母之命,可以违背吗?
徐志摩显然非常不满意,不过尚在读书、深受中国传统孝道影响的徐志摩还不敢公开反抗家庭做出的安排,在最疼他的奶奶的劝说下,他才同意结婚。
张家对幼仪的婚姻极为重视,离大喜的日子只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张家上上下下都忙着为张幼仪置办嫁妆。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都是留学生,特别欣赏西式家具。那时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德国留学,可是他很关心妹妹的婚事,他觉得4个妹妹中,就数幼仪最有出息,她不裹小脚,爱读书。于是张君劢写信给弟弟,告诉他幼仪的嫁妆一定要办得与众不同。
张家派幼仪的六哥到欧洲去购置家具,有沙发、两只扶手椅、无靠背的长椅、立式的玻璃柜和有许多抽屉的书桌,还釆购了一些麻织品,如桌布和衣服等,这些是当时上海滩上与洋人打交道的家庭必备的东西。为了向世人炫耀这些嫁妆,张家在箱子里塞满了刺锈的棉麻衣服,在玻璃柜里置放精致的瓷器,在铺着上等桌布的餐桌上,摆了新郎和新娘吃饭用的碗、筷、碟、杯,当中还放了一个插着红花的花瓶,然后用红丝带将他们固定好,以免搬动时掉下来。
这些嫁妆多到连一列火车都塞不进去,结果张幼仪的六哥不得不从上海用驳船送回去。
这些嫁妆运到硖石后,可是震动一方了。镇上的人都排列在街道两旁连连称赞,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这些家具应该都是从外国买回来的吧,肯定价值连城。”
“这可是徐家祖上积德啊,娶了这么好的儿媳妇!”
张幼仪的六哥听到周围乡亲们的议论,甭提有多高兴了。
张家人为了能让张幼仪将来在夫家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娘家可谓用心良苦。所做的这一切,再加上娘家的强大实力,足可以保障一个女人的婚姻,但事实上却未能给张幼仪带来丝毫幸福。
洞房花烛夜,原本应该是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徐志摩竟没有踏进洞房半步,而是躲到奶奶的屋子里睡了一夜,留下幼仪一个人独守空房,如此煎熬,她只能默默承受,没有半句怨言。终究是大家闺秀,婚后的第一天,张幼仪早早就起床了,把长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盘在脑后,一切都穿戴整齐后,在公婆允许的时间内前去请安。她牢记母亲的话,到了徐家,绝对不能说“不”,只能说“是”;不管与丈夫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对公婆一如既往。
初到硖石,张幼仪十分渴望出去四处走走,但徐家人不允许她单独上街,她便守在深宅大院里,跟婆婆一起为全家人做鞋。张幼仪给婆婆做鞋时,非常细心,有时在鞋尖上绣一个“寿”,有时绣上一层层云彩,而且针脚特别细腻,密密麻麻的,婆婆穿着走路时,人们会上前看,婆婆则得意地说:“这是媳妇做的。”“真好看!,老太太真有福气!”看到的人都会这样称赞道。婆婆心里就更高兴了。而张幼仪给自己做鞋,就马马虎虎的,针脚宽宽的,乱缝一气,觉得无所谓,穿什么样的鞋子都行。
当然,张幼仪也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求,闲下来的时候,她便学习从娘家带来的没有学完的课本,有不懂的问题,她很想请教徐志摩,但是徐志摩很少正眼瞧她,常常坐在房里沉默,或者自己在书房写字看书,和她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她又有些不敢问,于是一直拖着。
终于有一次,碰到徐志摩高兴,她问了他一个自己一直没搞明白的问题,没想到徐志摩无奈地摇摇头,不屑说这样简单的问题你也不懂,你真应该把师范读完,再去外面看看世界。张幼仪满腹委屈,她又何尝不想继续读书呢?从此她很少主动找徐志摩说话。夫妻俩的交流越来越少。
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可能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包办婚姻的排斥,他自己却无力反抗,因此不会善待它。他在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憋,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另外,张幼仪本身的性格稳重、坚毅,在15岁的年纪上可以说情窦未开,哪里懂得撒娇讨丈夫的欢心,在徐志摩的眼里可能是近于木讷。所以,他根本不会把心思放在家庭上面。
婚后没几个星期,徐志摩就离开家读书去了,先是到天津北洋大学,后来又到了北京大学。因为公婆不准张幼仪跟他一起去,她便留守家中,孝敬公婆。徐志摩在外求学对张幼仪来说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虽然她认为“包办婚姻并不表示夫妻之间没有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婚后才来的。先对公婆、夫家和配偶尽义务,爱情就会跟着来。”不过,徐志摩显然从开始就没给她这个机会。她15岁嫁人,却不能再学东西、不再求新知,对她来说也是异常痛苦。以至于她后来当上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的时候,在办公室聘了以为私人教师,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懂的事情是那么少。
徐志摩放假回家后,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张幼仪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
不知从哪一天起,张幼仪忽然吃饭没有胃口,好想吃酸梅,而且有时还要呕吐,她觉得奇怪,自己身体一向很不错,怎么会生病的呢?老太太可是一看就看出来了,然后以肯定的语气说:“你有喜了。”
张幼仪又惊又喜,她盼望着孩子出生,这样也就有人陪她说话了。
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这叫小小的幼仪怎能不紧张?直到母亲的到来,她的心才稍稍宽了一点。
那时候判断肚子里面怀的是男还是女,只能用一些古老的方法来判断。
幼仪的母亲带着一捆婴儿衣服来到幼仪床边,她动作飞快地把那捆衣服从床上抖过,想让整捆衣服自行松开,飞散到床上。结果衣服并没有散开。
母亲摇摇头说:“啊,好吧!你生的时候会痛很久。”
幼仪抱怨说:“是你没把它绑对嘛!拿来我瞧瞧。”
母亲就说:“不要强辩。”
接着,母亲又给女儿吃肉丸子和水煮蛋。母亲将这两样东西藏在碗底,上面铺了一层大米饭,如果筷子戳到水煮蛋,就是生男的,反之,就是生女的。结果很令母亲失望,张幼仪戳到的是肉丸子。妈妈皱着脸说:“唉,是个女孩,不是男孩。”
“不会的,人家说我的肚子尖尖的,肯定生男的。”“
“别嘴硬,认命吧!”
“我们等着瞧吧!看看是不是男孩。”
怀胎十月,瓜熟地落。
“是个男孩”产婆大声尖叫。
这一喊,把张幼仪喊醒了,看着眼前大声啼哭的男婴,她的脸上荡漾起幸福的笑容。
孩子的出生把公婆乐坏了,这可是徐家第一个大孙子,怎一个美字了得!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积锴”,“锴”是“良铁”的意思,因为铁这种金属象征刚强、正直、果断、公平。徐积锴事事好问的天性,逗得家里每个人都很欢愉,所以“阿欢”(意思是“开心”)很快就成了他的乳名。徐志摩看到孩子的那一刻是有些动容的,但仅是一刻。不久之后,徐志摩即远渡重洋,去美国克拉克大学读书,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接着到了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念书。
徐志摩的英国之行,改变了张幼仪一生的命运。剑桥是徐志摩停留最久的地方,在康桥的柔波里,他沉醉了,在美好的年华里,他遇见了林徽因。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英国担任“国家联盟”的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的理事。徐志摩在一次演讲会上邂逅了林长民,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此之后 ,徐志摩开始经常拜访林长民。刚开始时,徐志摩并没有在意林长民身旁那位稚气未脱的少女。但很快,徐志摩就发现了这个纤瘦的小姑娘身上有种罕见的纯洁和美丽。而林徽因也终于在寂寞阴暗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个“浪漫聪明”、肯同她谈话并愿意关爱她的人。徐志摩帮助孤单敏感的少女打开了一扇通往英国文学的大门,她热爱上了雪莱、拜伦,而她仿佛一个理想中的人物,突然出现在先是生活里,让徐志摩倾倒,他坠入了爱河。徐志摩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进攻。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很快在留学生中传得沸沸扬扬,身在欧洲的张君劢如何会听不到一点风声呢?那时,张君劢马上与徐志摩取得联系,劝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出来。于是,徐志摩给父亲和母亲写了封信,征得父母同意;于是,1920年冬,张幼仪穿着旗袍出国了。
这次出国对张幼仪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