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可谓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一本书。自买来之后,在我的枕边尘封了许久,近日由于疫情居家的缘由,给我提供了集中阅读的契机。
于是用了3天时间,专注研读,着实深受震撼。
故事是用极度自卑的青年和一位隐居在郊外的哲人之间的辩论形式展开的。迷茫的青年,不就是一个个心怀苦闷的我们么,再经智者一番番的启迪,层层剥茧,破解了青年心中一个个疑问。
青年和智者的对话,一共经历了五个夜晚。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青年:自幼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信奉者,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所谓的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点也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心理学派最大的区别。
弗洛伊德——原因论。所有人的现在都是由过去所决定。
阿德勒——目的论。相比起过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现在的难以改变的不幸的境地,都会归咎于过去的某些伤痛的事件,比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但这往往也会造成我们过度寻求过去的伤痛,可能会永远止步不前。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所以,我们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而且,自己选择的结果就是,可以重新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而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之所以讨厌自己,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来自主观臆造。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自卑情结只是我们用来逃避改变的一个借口。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毕竟,我们的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认为: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
行为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之所以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非“伙伴”,是因为缺乏勇气、逃避人生的课题。我们人类并不是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双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的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用,我们并不是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人们对求得别人认可的追求,是扼杀自由最大的凶手。自由就是意味着接受被别人讨厌的可能。
毫不在意别人的平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付出以上代价,则无法获得自由。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并不至于课题分离。相反,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而终点则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在更广阔的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之间,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和谐的关系就是平等的“横向关系”。
阿德勒认为:对他人的行为(包括孩子),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有俯视般的语感。容易形成不平等的“纵向关系”。
而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使对方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贡献,从而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最终获得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很多时候,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我们可以做的,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不可能完全实现。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活在当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