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人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2,我在得产后抑郁以前,一直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委屈自己满足别人,都是害怕和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我现在慢慢在学着不要压抑自己去满足别人,我学会了拒绝3,正是因为自己长时间的压抑,没有和自己的心好好相处,没有自我,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心,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生命力没有舒展开来,所以在怀孕,自己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爆发了抑郁症4,人的自卑感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如身高,长相…,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5,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我也许会把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使用,同样的道理,我自然也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长相等问题而苦恼。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6,人人都有自卑感,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人会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人需要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然后拥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这样的自卑感是病态的。人会越消极,最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是一种“自卑情结”。自卑感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7,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8,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如抱着“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9,自卑情结会发展成“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人就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所以说,自卑感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10,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11,还有一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这个就是“夸耀不幸”。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那些闭门不出者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12,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每个人“虽然不同但是平等”。人生的价值不能以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决定。人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真诚相对。人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13,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退出与他人的竞争,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14,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在竞争中,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15,其实世上的人并不关注我,别人不会虎视眈眈地24小时监视你,寻找机会攻击你。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会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因为会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16,对于过去的事情赋予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自己”所面临的课题。17,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对方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发怒的话,那就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好多孩子报复父母: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行为问题,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能上当。18,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关于权力之争,无论认为自己多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最终会演变成“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让对方屈服,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所以最后才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19,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完善自己。20,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有“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在工作中因为害怕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这些情况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21,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22,爱之课题是最难的课题。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即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23,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24,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问题。阿德勒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25,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我一直对乐乐说,你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得到奖励和表扬,而是自己发自内心地想去帮别人。阿德勒严厉批评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才去做这个事。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26,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要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7,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28,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29,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30,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31,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32,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33,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34,马其顿国王用自己的剑砍断了传说中解开绳结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的绳索,并说:“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是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不应该受回报思想的束缚。(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回报)。35,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36,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之类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37,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不害怕被人讨厌”!“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38,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涌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39,假如一直持有“因为小时候一直挨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护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当我下定修护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有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护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40,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41,“想要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把自己的线和他人的线乱糟糟地缠在一起来看世界。这种状态叫“缠绕”,而不是“联系”。42,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43,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幸福之源也来自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只要有“我和你”两个人的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44,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来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45,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类的基本欲求。“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46,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中心。阿德勒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47,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也就变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48,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学校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49,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者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没有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50,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这是一种“纵向关系,”阿德勒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人虽不同但平等即“横向关系”。51,男人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了想要尽力夸耀自己能力的优越情节。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地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52,人干涉别人,是因为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53,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做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54,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55,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56,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57,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58,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仅仅平安无事地存在就非常难能可贵。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是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59,共同体感觉、横向关系、对存在本身的感谢。这些事情,“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60,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只能选择一种。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如亲子关系,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61,假设你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工作以失败告终,你认为是上司的责任。因为做出决定的是上司,我只是按照命令行事。这是人生的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62,交友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无论是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距离:我们可以逐渐缩短距离,保持既不靠得太近又伸手可及的距离。63,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共同体感觉的确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想法。例如作为我们根本欲求的“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是一种说明我们是社会性生物的深刻洞察。应该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64,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我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65,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题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a,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别这两者的区别”。这是广为流传的“尼布尔的祈祷文”。b,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c,既能接纳自己又能信赖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人对你来说就是伙伴,把他人看成伙伴,那你也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存在价值。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是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65,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从40岁开始学阿德勒心理学,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20岁,得到30岁才能学会。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认为“年轻人更超前”的话,世界就会发生重大改变。66,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具有神经质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或者“一切”之类的词语。“大家都讨厌自己”“总是只有自己受损失”或者“一切都不对”等。如果你常常说这种一般化的词语,那就需要注意了。67,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68,口吃为什么会很痛苦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顺畅。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方式。工作狂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者兴趣应该全都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也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虽然年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劳动。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69,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及其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处了解。进行他者贡献的时候我们即使做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幸福即贡献感!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福”,无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认可欲求是获取贡献感的手段。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只要有了共同体感觉认可欲求就会消失。70,当孩子希望特别优秀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例如学习或运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遍”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本来,无论学习还是运动,为了获得某些成果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也就是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的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无论怎么被训斥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者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以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就是想成为特别的存在。正是父母或大人们通过训斥这种行为给予了孩子关注,他们才不停止问题行为。孩子通过不停止问题行为报复父母,孩子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71,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自我接纳其中最重要一步,就是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72,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如果旅行,登山的目的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登山,旅行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到达旅游目的地的都没有关系。73,我们的人生: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74,不要用线的形式去看其到达了哪里,而是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但是,为了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却是真实的存在。没有目标的人生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认真过好了“此时此刻”,那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75,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76,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但是,如果面对这种不合理的悲剧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已经发生的悲剧。无论发生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必须对抗康德所说的倾向性。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以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药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型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年轻时,我祖父的脸部曾遭受到了重创,这实在是不合理、非人道的灾难。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因此而选择“世界太残酷”或者“人们都是我的敌人”之类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相信祖父一定是选择了“人们都是我的伙伴,世界非常美妙”这样的生活方式。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77,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是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也就是想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人想要选择自由的时候当然就有可能会迷路。所以,作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引导之星”: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这颗星就是:他者贡献!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到达谁都不知道的“某个地方”!78,常年与阿德勒思想为伴,逐渐发现了一件事情:“一个人的力量很大”。不!应该说是“我的力量无穷大”。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是只能靠“我”来改变。79,阿德勒的一句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80,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81,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