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戒定律源自一篇短文《敌戒》,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文章开篇即提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人人都希望朋友越多越好,敌人最好没有,柳宗元却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道理:有敌人是好事。
中国历史上类似“敌戒”的观点并不少见。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把敌人的存在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左传》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是说要有忧患意识。
古代中国统治者,总是面对着挑战。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秦大一统后,中原王朝外部面临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内部则常常有农民起义发生,一旦松懈就有亡国的风险,这是中国古人安危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
世界上最认同“敌戒定律”的恐怕就是美国。美国历史学家、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小阿瑟·施莱辛格曾经说:“美国需要一个敌国,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美国是在一战、二战中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又是在冷战中对抗苏联成为世界霸主的,没有敌人也就没有美国的今天。
我们说回柳宗元,为什么他要提出这种看起来有悖常理的观点呢?
第一,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柳宗元写《贞符》、《封建论》等诗文,流露出不认同“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认为国家的兴衰要从人的身上找根源。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打击宦官、藩镇,整顿朝政。尽管改革失败,盼望明君执政的想法是不变的。写《敌戒》正是给当政者提出“以敌为戒”的具体要求,符合他一贯的政治主张。
第二,士大夫的忧患意识。《敌戒》写作于柳宗元贬官永州期间,当时唐宪宗正在大力裁撤藩镇,各大节度使要么归顺,要么被消灭,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局面开始扭转。柳宗元写《敌戒》,也是告诫唐宪宗,不要产生自满心理。
没有卧薪尝胆的勾践,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霸主越国。
中外历史上更是有无数例子验证了敌戒定律。
一,有面对敌人而奋发崛起的。比如勾践卧薪尝胆,最后击败死敌夫差。再比如近代的日本,“黑船来航”之后被迫结束锁国,西方国家的强大激起了日本改革的决心,开始明治维新。随着国力增强,日本连续击败中国、俄国,最终得以跻身列强。
二,有失去敌人而松懈衰败的。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击败吐蕃、契丹,自以为天下太平,开始沉迷享乐,他的懈怠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外也有“唐玄宗”,就是罗马帝国皇帝康茂德。他在帝国最鼎盛的“五贤帝时代”之后继位,停止对外战争,粉碎针对自己的刺杀阴谋,然后把政务丢给近卫军长官,自己沉迷角斗,甚至亲自到角斗场里和猛兽搏斗。康茂德最终被反对者刺杀,罗马帝国这个庞然大物也随之陷入动荡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人为地为自己的产品设立一个竞品,而往往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的企业,才懂得不断革新,不断孵化,以期超越对手,防止落后。一旦企业变大甚至达到垄断地位,就开始变得缺乏改革动力,开始享乐或内斗。而我们个人,也常常在生活中碰到学习或工作中的竞争对手,这时往往会促使我们加油赶上。
不过,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摒弃你死我活的那种二元对立的竞争方式,更应该进入彼此都能进步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模式。
历史案例
唐隆之变:李唐江山归位记
腓特烈·威廉三世:拿破仑之敌
童话里暗藏梦想的“小王子”
奇迹与罪恶:180人征服印加帝国
赢了战争,输了国运
大清帝位之争:豪格VS多尔衮
民国作女
火车叨位去:清朝人为啥讨厌铁路?
可惜唐宪宗没有逃过“敌戒定律”。全国的藩镇降服之后,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服用丹药,迎佛骨入宫,藩镇也在他死后再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