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六天的“三名工程”培训,终于结束了。这六天,三位专家的讲座,分别从不同层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说说《班主任》杂志的曲主任。除了时有散文见诸报端,我从来没敢动过发表论文的念头。曲主任的这一次讲座,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发表离我们并不远。未必需要多高深的理论素养,你的案例就是最好的素材,而你要做的无非是善于总结。编辑审稿第一看题目,所以一个贴切有热点又形象简约的题目最重要。杂志审稿一般时间较长,最好提前半年就投稿。写作内容更要简洁有新意,不能空洞无物。
然后说说清华特聘教授刘茗教授,七十岁的老太太,却身姿挺拔精神矍铄,一个上午站立演讲。声似洪钟,字字扣入心扉,刘教授一天的讲座不需要看稿,逻辑清晰,思路敏捷,实在令人佩服。想我若是上四节连堂已经声音嘶哑,疲惫不堪,而人家老太太,真是自叹弗如。其间刘教授举的若干事例,更是让我连连颔首。
最后说一说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明礼教授。杨教授是我们这一组的答辩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时间观念和专业素养。他的每一组点评从不超时,也从不短,始终保持半个小时。若是学员说的多,他的点评言简意赅。若是学员说的短,他的点评旁征博引,细细展开。杨教授的专业更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是他是如何达到这样的专业程度?为什么我们不能如此呢?杨教授在第二天的讲座中给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妙诀--主要靠积累。专业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没有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他说假如你想自己的表述专业化,那么就开始写吧,一万字一万字的积累,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输出。他回顾了自己的读书时代,师从钟启泉教授,那时候他每读钟教授一书,必写一书评教给老师。这些书评甚至都结集出书了,可见杨教授当时的功夫之深。
杨教授的事例给了我很大触动,我一直自诩坚持,却每每半途而废,于是只能仰慕他人的成绩。坚持写作吧,坚持读书吧,坚持陪伴吧,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一定不会成为泡影的,四十岁不行,也许五十岁就悟出了呢?
这次的培训形式也让我感慨良多,因为专家讲座少,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小组讨论中渡过。一开始,颇不解,这样的讨论与提高有益吗?后来,我在讨论中关于开题越来越明晰,才懂得了这样学习的好处。因为学习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需要牢牢记住不忘得核心知识,另一部分是学会运用知识。当我们针对某一课题开始研讨时,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每个课题走一遍过程,就会对整个开题的流程熟知了,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记不忘。而针对自己的课题就是的修改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了。
炎炎夏日的大港之旅,确实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