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她没关系,我们反正是小孩,不会坐牢的。”
这是湖南的一个13岁孩子在杀死学校老师时说出的话,短短一句话仿佛一记重锤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这是2015年的一则旧新闻了,湖南的三个少年因为先是抢劫了守校女老师的全部现金,而后怕事情败露将女老师残忍杀害,抢劫杀人后的三个少年第一件事不是逃跑,而是淡定的开了一间房睡了一觉,然后继续在网吧打游戏,挥霍那用夺取老师生命而得来的400元钱。
看到这则新闻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样的案件,手法之凶残,心境之毒辣令人瞠目结舌,三个十几岁的少年,花一样充满希望的年纪,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一位老师道出了始末。那个十三岁的少年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优等生,得过学校的三好学生,但是从四年级开始调皮捣蛋。有一次他把学校的校舍玻璃砸坏了,老师把他的母亲叫来学校,这位母亲却说“这跟我儿子没有关系,我没有钱赔!”,家长一味的纵容,让一个原本的优等生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熊孩子”,加之社会上种种因素的影响,让这个“熊孩子”最终变成了“杀人犯”。
也许很多父母看了这样的新闻都会说“我的孩子才不会变成那样呢”,这句话那个十三岁少年的妈妈说过,那个把爷爷和婶婶杀掉的初中生的父母说过,那个把滚烫的火锅倒在别人头上的孩子家人也说过。这些都不是新闻上的谈资,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小孩子在超市里把葡萄一个一个的捏碎,售货员让家长买下这串葡萄,家长却说“小孩子玩一下,那么认真干什么”。同样的新闻还有“熊孩子”把某某二次元爱好者十几万的手办玩坏,索要赔偿时,却遭到这样的回答“不就是几个破玩具嘛,哪值那么多钱,再说了小孩子玩一下怎么了,你这是勒索”。孩子本身也许没有什么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就因为这样,身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就更应该担起责任,一味的纵容和溺爱,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
“社会压力”、“生存压力”,这些原本跟孩子无关的名词,其实无形中已经对家庭挺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处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就无法顾及教育,重心放在教育上又无法更好的生存”这样的矛盾中,最终导致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长们想弥补对于孩子爱的缺失,方法却是用手里的钱来尽可能实现孩子的要求,导致孩子不止变得任性还过早的沾染了这个社会的铜臭味。
有一档改造叛逆孩子的真人秀一度风靡,其主要改造方式是贫富对调,让叛逆的孩子了解生活的真谛。仔细想想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改造,不如说是无奈之举,当一个孩子必须通过“贫穷”才能找到真我,这是多么的可悲,家长尽了所有努力为孩子创造出来的生活,却变成了孩子迷失的囚笼。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们狭隘的溺爱,甚至连学校教育也在逐渐变形。孩子本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新闻上也常常报道关于某某学生被老师施虐,这样的个例更是导致家长开始对于孩子过度“保护”。老师渐渐沦为“弱势群体”,稍有不慎孩子家长就会打上学校问责,甚至会饭碗不保。于是老师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还需要“哄孩子”,家长们常说“找一个好老师真难!”,老师们却觉得“做老师难,做一个好老师更难!”,而在这分歧中心的孩子却说“你又不是我的父母,你算老几?”。在这样畸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下,怪胎只会越来越多,像上文那样殴打老师甚至杀害老师的案子也只会有增无减。
“有多少熊孩子,就有多少熊父母”,想让孩子堂堂正正的成长,我们就先要摆脱“熊”这个字。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和孩子吃过饭准备走出餐厅,孩子把桌子上的一笼筷子打翻在地,他想要跑走,却被妈妈叫住,平心静气的告诉他,把它们捡起来,妈妈和你一起”。由于现实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生活何尝不是一场修行呢,我们就是孩子活生生的教科书,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便被翻开了第一页。也许这本书并不够厚,但是我们却能让孩子看到的每一句话都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