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记的作用
我以前读书都是过目就忘,完全不知所云,当时有些感想记录了下来,后来竟然干脆不记录了,直到半年前读书才有做笔记的习惯。
回顾这最开始的笔记,简直是杂乱无章,有感想就写下来,结果都忘记这些感想是从哪里来的了,不过还好有个感想的记录。
最近屡次读到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我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写的笔记质量----惨不忍睹。
念头这东西当时能想得起来,下一刻就不知去哪里了。于是从这个角度看,记笔记是记录思考的一种方法。
记是一方面,笔记分类、整理的过程才是最锻炼耐心的过程。看到自己杂乱无章的笔记,整理起来确实要耗费一段时间,最开始就是记了就扔,本子都找不到了,现在都是记录在有道云笔记上,反正全文检索,很简单就能找到当初的想法。
不过这样仍然不够,因为很多知识在逐渐的积累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互相链接的(就像你用鼠标点击一个网页的链接,然后转到了另一个网页),这样看来,知识应该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于是,把相互链接的笔记整理起来,把相互链接的文章整理起来归类,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二次学习了。把过往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知识整理出来,形成一张网,这样,再过目就容易记得更多了。而且往往还会有新的感悟(这应该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原理吧)。
很简单的例子,记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图比记住一个死记硬背的单词简单得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你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但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单词,往往只能是单词本身。
二、如何读书
上面提到记笔记的重要性,难道读书就是读书写笔记吗?
读书有三个原则
二八原则对商业图书来说,80%的精华价值可能仅占20%的页码
上一条并不是说80%的内容不用读,每个字都要读,做到只字不差,重复阅读并理解重要的内容。
可以从一本书的小主题切入,不一定从开头读到结尾。
三个步骤
先读目录
目录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可以猜测这本书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再读正文
边读边猜作者接下来要讲什么,对比自己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的差异。
记录自己的感想
记录作者的重要观点,反复揣摩
记录你认为精彩的例子、论证。
第二次拿起书时,回想上一次看的内容
读完后要做的事
问三个问题
我有没有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理解了以后,我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如果是,确定做什么后,我该如何去做?
写读后感
把之前记录的感想,观点、例子和自己对于文章的猜测整理出来。
制作PPT或思维导图
把书中的知识体系整理到思维导图中,顺便也把你的笔记都加进去,这样当你再次复习的时候就很方便了。PPT是为了方便给别人讲,顺带也学会了如何制作PPT,一举多得。
分享知识
一个人只有对别人有用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能为人所用,所以分享给别人,知识才能变得有用。
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分享的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对多少人有用?能用多久?有没有可能让别人产生一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