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遇到好电影,西子总是发挥儿童超级爱重复的特点,一而再地贡献房。继《冰雪奇缘》后,最近大热的《疯狂动物城》又一次戳中了西子的点。
我们都喜欢的,当然是狐尼克啰。聪明机智玩世不恭的小贱样下,深藏一颗善良敏感的心,符合我一贯的审美。
可是,如果狐尼克没有遇到兔朱迪呢?
电影主创说了,第一稿是以尼克为视角创作的,那个世界,阴郁愤懑。感觉没法往下编了。一个主角都不爱的世界,观众怎么爱得起来呢?这才换成了活泼坚韧、正能量满满的兔子。
那个幼时遭校园霸凌、被偏见所伤的尼克,那个藏起伤口、靠坑蒙拐骗得过且过的尼克,在被迫办案的过程中,感受到朱迪的真善美,也一点点放开心怀,找回真正的自己。
02
说起来,童年阴影也是寻常事,区别只在阴影面积大小。有篇文章叫《100种童年心理阴影的成因》。
列举的情形中,除了被虐待、父母离异、亲人离世这些比较严重的事件外,也有被大人戏弄、兴趣被压制、得不到父母认可、受到大孩子欺负、提出的问题让大人感到烦躁或讥笑等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其中很多与父母的行为与态度有关。
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吧?咱们可别成为那个阴影。
我在公号故事时光机里讲过一个故事叫《我好担心》,说的是一个娇气又敏感的鼠小妹,总是担心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担心墙会忽然裂开、担心爸妈忽然不见、担心party上跟人撞衫…作者凯文·亨克斯是凯迪克大奖获得者,对孩子内在情绪的捕捉深刻又动人。
是的,童年不一定无忧无虑,孩子可能有很多焦虑。
史努比之父舒尔茨就说过:“其实,小孩和我们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挣扎求存。“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他们来说或许是强烈的刺激。
孩子的身体灵魂又过于柔弱,他们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善,他们的三观还未成形,他们在生理上行为上依赖着成年人,在心理上依赖性更强。
03
电影里,尼克和朱迪有相似的童年经历,还记得朱迪脸上深深的血痕吗,动画效果太逼真,看着都疼。好在,朱迪有幸福的家庭宽厚的父母,或许这给了她坚强和自信,童年被欺负的经历没对她造成太大影响。
而尼克呢,电影中没看到他父亲出现,不知道他家庭如何,但当他躲在墙角哭泣时,他的父母也许本可以做更多。
如果可以跟他聊聊,为什么今天看起来不太开心呢?
告诉他: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鄙视链无处不在。而且对有的人来说,打击别人确实会产生快乐,俗称打击乐。
可是,这不是你的错。或许那些孩子也还不明白他们做错了。你的梦想很伟大,孩子,你应该继续坚持下去,让这个还有点糟糕的世界变得好起来。这样,有一天他们也会明白了。
痛苦是成长的信号。可就算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能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吗?
嗯,就从俯下身子,说出这一句话开始:宝贝,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啊,把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一件事都说来听听吧?
其实,和孩子愉快地聊天很容易,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只要多些耐心、少些评判就行了。
04
比如我家6岁的西子,随便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她都能如滔滔江水般不停地讲下去,中间只要植入几句:真的啊!接下来呢?哦!好棒啊!就可以了。
《窗边的小豆豆》里有个细节,小豆豆被传统学校赶出来后,去参加巴学园的面试,校长先生让她随便说点什么,她就叽里呱啦说了四个小时,校长没有打哈欠或是不耐烦,而是全神贯注地听着。
小豆豆说完,觉得特别满足,因为从来没有大人花这么长时间认真地聆听过。
说一件小事吧。
西子有次跟我说,妈咪,我好难过。今天老师把我们召集起来开会(西子是个芝麻绿豆小组长),要我们管好自己的组员,可是他们都不听我的。我觉得我不是当组长的材料,要是老师把我撤了怎么办,我都想哭了。
我说,别轻易说自己不是什么材料,可能只是方法不对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以下是这场对话:
西子:没办法啊,他们不守纪律乱讲话,我说好多次他们都不听。
妈咪:那跟老师说说呢?
西子:老师肯定只有四个字,自己解决。
妈咪,啊,也对。那是所有人都不听,还是也有人听你的呢?
西子:有,有两个我的好朋友就听我的。
妈咪:哈,第一个办法出来了啊,如果跟大家成为好朋友,是不是就会比较听你的呢?
西子:应该是吧。
妈咪:那你观察一下其他小组长,谁说的话大家最听呢?
西子:那谁谁谁啊,她成绩好,她是学霸。
妈咪:不是又出来一个办法?如果你也成绩好表现好,大家都很佩服,是不是比较会听你的呢?
西子:恩。
妈咪:如果你通过这些努力,发现还是有人不守纪律不听你的,而你又尽到了提醒的义务,我觉得你也是个挺称职的小组长啊。
西子明显高兴起来:恩,我也要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也要当学霸。
然后她就去玩去了。
如果在她开始倾诉的时候,我笑话她这么一件小事也值得哭,或者居高临下地说你怎么能这么想,那么咔的一声,开关中止。
耳朵恢复清净了,却不知道此时已被孩子拒在心门之外。
我感受到了她的挫败感,这需要同理心。而只有同理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或许那里藏着我们不知道的伤害与焦虑,如果我们不在意,它就会沉入深不见底的潜意识,在孩子长大成人后,成为心理学意义上影响世界观的童年创伤。
伤害和焦虑本身并不能带来成长,对它们的分析和反思才能。
所以,让我们也假装自己是没长大的孩子,陪着他们一起面对这庞大复杂的世界,在悲喜交织的体验中,一点点学会那最珍贵的、修复生命的自愈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