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一句老话“钟鼓楼前看明清,大雁塔旁看大唐”。而在西安以东的临潼区内,有一个地方,它在骊山以北,渭水之南的守护下留住了千年前的样子,它就是兵马俑,它不仅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更是一部活着的秦国历史。
而又有多少人来西安是冲着兵马俑去的?梦回大秦,就从兵马俑开始吧。
作为地道的关中人,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兵马俑他是最想去的,所以今年的上半年,陪父亲圆他的梦,但不可否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每个人都有去那里亲自看看的必要。
去参观兵马俑的那天,天气阴沉,但越是在那种天气的衬托下,不由让人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而映入眼帘的一座雕塑,他赫然矗立在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人群中间,显得庄严却也孤独,他便是那个受世人所褒贬不一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雕塑。而千年之后的如今盛世,不知如他所愿。
如今每一个参观兵马俑的游者或者来这里课外研学的学子,参观的顺序都是从1号坑开始,到3号坑、2号坑,最后到博物馆,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1号坑是我们最熟悉也是经常会在纪录片或者宣传片里看到的样子,它是秦始皇陵目前修复最完整的兵佣陪葬坑,但通俗易懂地讲,1号坑就是大秦军团的前锋和《芈月传》中的“众将士听令”中的大多数普通士兵。
2号坑是比1号坑更高级也更全面的佣士坑,这里发现了最具代表意义的青铜马车和青铜器,区别于一号坑,二号坑里呈现的骑士佣,跪射佣,立射佣以及弓弩手,将秦国的战争文化呈现的更细化,也更全面。
青铜战马车,这无疑是秦国时期顶层统治权利的体现,你完全可以想象地到在那个时代,秦始皇为了破诸侯割据而一统天下的宏愿,百万军团为此驰骋全国各地的场面。他破除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最终为中国大一统局面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而兵马俑如今呈现在后人面前可感受的文化遗产的确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号坑是最后的指挥部,它是军团的灵魂所在,它也是最严密的存在。
“千人千面兵马俑,百万将士今犹在”,相信一千个人眼中,便会有一千个大秦帝国的样子。以陶俑制成的兵马,他们足登战靴,身穿战甲,眼神坚定,列成训练有素,排列有章法的阵势,虽然就那样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但他们却神韵不一。可想而知,当初的秦朝,能坐拥如此声势浩大的军团,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但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将不同的文化渐渐融合,的确是不容易。而这也更能体现装天下者胸怀之宽广,格局之大小。
这里每天都会拥挤着上万人的参观,所以每到一处,讲解员的解说是辅助,而自己真切地去了解,去感受却是最重要的。
兵马俑被我们后来形形色色的世人所观摩,站在这个地下军团的面前,让自己不由地想问,“他们的使命是什么?是亮甲明盔听军令?是慷慨征途任驰骋?是踏破六国而平天下?是生生世世护帝王?
很多人会难以抑制眼中的泪水,尤其是看到散落一地的碎片被一点点才开始修复的场面,你会更加感叹古人的匠人精神,哪怕是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声势浩大的历史场面,也很难被我们当代的世人所能创造出来。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匠人精神,而何谓真正的匠人精神,在参观完兵马俑后,我们得有重新的认识。那不是能工巧匠只称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持之以恒、孤注一掷的大情怀所能撑起的。
记得在参观二号坑时,两岁半的女儿童言无忌地说了句“睡着了”。
是,睡着了,这是一座睡着的地下王国,梦回大秦从这里开始,而回归生活也是从这里开始。
大秦帝国的历史,它掺着战争、血泪到一步步统一成为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始,它的背后,足以让我们感悟的东西很多,有锲而不舍的大一统精神,有为了和平而必须承受世人所不能容忍的大胸怀、大格局精神,并且更要有走上少有人走的路的吃苦和奋斗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回归自己的生活后所要真正懂得的。
每个俑,从铸造的那一刻起,身份就决定了。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在被自己一步步地创造着。
我很喜欢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里结语里的这句话“十围之木,始生如蘖。一如既往,慎终如始”。如果想要真正接近历史,那应该从“亲眼去看一看”开始。就如李光耀总理在第一次参观兵马俑时,说的那句话“要什么接待呢,让我亲眼看一看,就是最好的接待了。”
所以,总要去趟兵马俑吧,来这里去追溯千年前的历史细品其背后的大文化,来这里古为今鉴去思考回归生活后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