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的 “南宋理学之路”中,南孔圣地是重要一环,衢州的山山水水、贤达名流给予朱子理学丰富的营养,而三衢之会是南孔文化落地衢州的开山之作。同时,朱子理学又是南孔文化的一颗明珠,对衢州德泽涵儒之风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朱熹 南孔 理学
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南渡,孔子第48代嫡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下。建炎四年(1130年),赐家衢州。南宗孔庙由此扎根衢州,衢州成为世人朝圣之地。同年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出生于尤溪城外青印溪南毓秀峰下郑安道(义斋)馆舍。时间上的巧合,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与南孔圣地的缘分。
父亲朱松为儿子取小名沋郎,小字季延。那朱熹又为何常自称新安朱熹?朱熹祖籍徽州府婺源,徽州古称新安。新安郡(280-758年),含徽州与严州大部,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朱熹与二程(程颢、程颐)创立的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新安”之名与衢州也极有渊源。东汉初平三年,太末县分置新安县。2010年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方家山汉-六朝古墓群东侧1号墓中曾出土一枚印文“新安长印”的铜印。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县改名信安县,此年正是新安郡设立时。
朱熹与衢州的第一次相遇在绍兴八年 (1138年)三月。9岁的朱熹随父亲由浦城入都临安,衢州是必经之路。之后虽有来来往往,但并无明确记载。直到绍兴十八年(1148年)六月,朱熹刚参加完殿试,与常山的魏钦成、开化的陈闻达同为王佐榜进士,便专程到江山南塘(清湖)拜谒理学大师徐存。徐存曾师从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初,徐存多次拒绝秦桧征召,隐居南塘,设书院讲学,门下子弟前后达千余人。其中江山县周贲、柴卫、郑升之,西安县郑雍、陆律及常山县江泳,皆为南宋理学名士。徐存著有《六经讲义》《书籍义》《中庸解》《论语解》《孟子解》等,均已失传,现仅存《潜心室铭》。朱熹在《跋徐诚叟赠杨伯起诗》中回忆:“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归仁,知言养气之说。时盖未达其言,久而后知为不易之论也。”应该说,徐存的心学研究对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主张有极大的影响。
自此,朱熹开启了他的“南宋理学之路”,这条路,或北而南,或南而北,在金华、衢州、信州、抚州、武夷之间穿梭往来。
而朱熹往返于衢州最为密集的阶段是淳熙年间。期间,朱熹曾来南塘凭吊徐存遗冢,留下《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诗》:“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山如龟背厚,地与马鞍连。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青松似相识,无语独凄然。”
淳熙年间,正值中国学术活动繁盛之时,学派林立,各臻其妙。朱熹的“闽学”,婺州吕祖谦的“吕学”,张栻的湖湘学派,并称“东南三贤”,朱熹曾三会吕祖谦。第一次盛会是淳熙二年四月,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寒泉之会。第二次盛会是同年五六月间在江西上饶铅山县的鹅湖之会。而第三次盛会,则是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二日间,在开化县北汪观国、汪杞兄弟听雨轩内的三衢之会,即包山之约。当然,三衢之会,张栻也参与其中。据《开化县志》记载:“朱、吕、张、陆听雨轩诗,则叶寅旸以为讲学于常,实非无据,惜无表彰其事者,遂使先贤过化之迹湮没不传,则吾儒有不能辞其责者矣。”朱、吕等人就《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经学与史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还进行了儒释之辩,并提出了两人思想上的分歧。三衢之会是衢州历史上举行的一次重要学术盛会,甚至可以说是南孔文化落地衢州的开山之作。
此次三衢之会地点是由吕祖谦选定的,在《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中有一篇文章为《答吕伯恭》,其中说道:“承喻以期会之所,甚幸。但区区此行,迫不得已,须一至衢,正以不欲多历郡县,故取道浦城以往。只拟夜入城寺,迟明即出,却自常山、开化过婺源,犹恐为人所知,招致悔咎。今承诲谕欲为野次之款,此固所深愿。但须得一深僻去处,跧伏两三日乃佳。自金华不入衢,径趣常山道间尤妙。石岩寺不知在何处?若在衢、婺间官道之旁,即未为稳便。盖去岁鹅湖之集,在今思之,已非善地矣。”
朱熹在信中问及的石岩寺,《东莱吕太史文集》卷十五的《入闽录》又言:“二十二日……三十五里,宿安仁。……二十三日,三十五里衢州……未至衢二十里,下道数百步,有石岩寺。岩颇敞,然气象庳陋。”可见,石岩寺在安仁与衢州之间,只是我们尚不能确定石岩寺的具体位置。
三衢之会后,朱熹又留下《汪端斋听雨轩》诗:“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沫事斯语,难兄难弟此一时。适兴静弹琴几曲,遣怀同举酒千卮。苏公盛遇多游宦,岂不临风尚可思。”
朱熹与状元汪应辰也交往甚密。隆兴元年(1163年)三月,在汪应辰的荐引下,朝廷召朱熹赴行在重申前议于垂拱殿;四月,朱熹应邀到福州,讨论北伐抗金及盐法等闽中事宜。时值张浚来招落职居福州的刘宝去用兵,汪、朱设宴为之送行。七月,汪应辰除敷文阁待制,荐引朱熹代之。隆兴二年七月,汪应辰除四川制置使,北上入都奏事,经武夷同朱熹相见,向其垂询入对事宜,讨论修政事攘夷狄。
朱熹与汪应辰常书信来往,主要是互通书籍文献,求《易传后叙》《传易堂记》等,论及《太极说》,并就《东、西二铭》以及庙制等交换见解。三衢之会前夕,汪应辰去世,朱熹赶赴衢州超化寺哭祭,并撰《祭汪尚书文》:“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遵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身重,而不自以为荣。”朱熹写给汪应辰的还有《挽汪端明》诗。
南宋时期的衢州,儒学氛围非常浓厚。除了徐存,对朱熹理学上有重要影响的还有隐士刘愚以及掀起心学先声的徐霖。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康熙帝称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而他的这些成就,其中就有南孔圣地给予的丰富营养。如果说朱熹的祖籍属于婺源,少年属于尤溪,老年属于武夷或建阳,那么朱熹的中年是不是应该属于衢州?
或因南孔圣地之故,朱熹也视衢州为故乡。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江饥荒。九月,朱熹“改授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拜命,乞赴行在奏事。”此后的数月间,朱熹几乎都奔波在衢州大地上,体察民情。他曾连上数道奏疏,他在《衢州赈荒疏》道:“至十一日,始入本路衢州,问得本州灾伤,常山、江山、开化三县为甚,而西安、龙游次之。”又在《奏疏历婺、衢救荒事状》中道:“臣于正月某日,由兰溪县界入衢州龙游、西安、常山、开化、江山县。”
除了奏报衢州各县灾情,他还奏请朝廷给予减免税负和减缓催欠,并设法解决春耕问题。他在《乞借稻种状》奏请:“并衢州申,管下属县那借官居钱五百贯文,及劝谕上户将收到稻种,共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二石四斗二升二合,酌量分借乡民布种去讫。”
同时,他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先后六次上奏弹劾唐仲友及衢州守臣李峄等。他在《奏衢州守臣李峄不留意荒政状》中奏道:“知州事朝散郎李峄,事务掩蔽,不以实闻,及转运司访闻差官,验问既得其实,反为李峄执称无水。而其亲戚,方在政路,曲为主张,遂再下提刑司体究,欲以遂其奸诈。幸所差官,不肯曲从,方欲具以实闻,又为李峄生事把持,至今未竟……”
朱熹历巡龙游时,曾到祝家巷拜访祝次仲,并为之题《观祝孝友画卷赋五首》:“春晚云山烟树,炎天雨壑风林。江阁月临静夜,溪桥雪拥寒襟。……茆屋无烟火,溪桥绝往还。山翁独乘兴,飘洒一襟寒。”
或许龙游的灾情相对较轻,他才有此般心情登上通驷桥赏景,且把他乡当故乡。朱熹还撰有《烂柯山》《仙霞岭》《寄题江氏七贤堂》《挽江淑人张氏》《衢州江山县学景行堂记》等诗文。他与衢州的山山水水、贤达名流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观祝孝友画卷赋五首》真迹已无流传,但在2018年冬,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一幅朱熹的书法真迹,时间正好是淳熙八年冬,而描述场景在西安浮石舟中。内容为“骑省自言,晚乃得䛿匾法,今观此卷,纵横放逸,无豪发姿媚意态,其为老笔亡疑。淳熙辛丑中冬,乙酉新安朱熹观汪伯时所藏于西安浮石舟中。”
䛿匾法大概是一种篆书的书写方法,因为徐铉擅篆书。作品中提到的人物汪伯时为汪应辰的长子。汪应辰也善书法,尤善行书,人得片纸寸楮为荣,传世作品有《中庸毕二帖》《与子东贴》。汪伯时弟季路,工书,常为父代笔,也善山水,著有《淳化阁贴辨证》。我们从楼钥的《题汪季路侍郎所藏吴道子天龙八部》诗、杨万里《题汪季路太丞魏野草堂图》《汪季路所藏李伯时飞骑斫鬃杨枝绣球图》等诗,可知,汪应辰的二子皆富收藏。朱熹曾为之撰《题绍德庵真如轩写呈伯时、季路二兄》诗。
此卷章为“朱熹之印”,边上收藏印颇多,有海宁释六舟、南皮张氏可园(张之洞儿子),还有张葱玉都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序的作品。
朱熹自幼随父亲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后人评价其书法“精彩如新,潇洒老苍,绝无尘气。”自古以来,朱熹的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也被奉为至宝加以珍藏。
朱熹重视教育,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在衢州,朱熹受业弟子颇多,比较知名的有淳祐七年丁未张渊微榜开化进士汪澄之,仕至文渊阁纂修;开化进士许汝能,仕至徽猷阁学士等。
衢州还留寓有许多朱熹的后人。柯城区华墅乡园林村朱氏、杜泽文林(今樟树底)朱氏、圣桥朱家、王车塘朱氏、安仁朱氏、龙游社阳大公殿朱氏均为朱熹后裔,他们谨遵《孔子家训》“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以“克己复礼”相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朱熹与南孔圣地相遇的林林总总,不是几个故事、几篇诗文可以讲完。朱熹与衢州的缘分,更是一座文化宝藏,为南孔文化增色不少。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更有义务和责任将南孔文化发扬光大。